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迁徙鸟类开始常驻,小区里动物排队“游街”,上海已形成至少四类野生动物生存环境
分享至:
 (4)
 (2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栾吟之 2017-03-14 13:28
摘要:一名观鸟爱好者在世纪公园上空发现一只黑色巨鸟,拍下照片后经多方确认为大型猛禽秃鹫。而就在之后的3天,浦东宣桥地区的居民救助了一只成年秃鹫,送到上海野生动物园暂养;又过了半个月,有人在崇明东滩一带发现两只未成年秃鹫,它们逗留一周多时间,吸引了大批爱鸟人士前去观察。


你有没有想过,在上海这片钢筋水泥森林里,也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两只小秃鹫在同一地点逗留一周多,引来许多观鸟爱好者远远围观;迁徙路过的凤头䴙䴘留在了上海,带着雏鸟在水里游泳;还有貉和狐狸在近郊小区里进进出出,列队行走,被监控探头拍下。


而野生动物专家表示,上海已培育养护出至少四类适宜野生动物生存的环境,包括东滩湿地、横沙湿地、松江天马山、佘山以及几大森林公园和郊区绿地林带等等。

 


迁徙鸟飞到上海便不走了


前年年底和去年年初,上海出现3次观测到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秃鹫的记录,距离上一次观察记录竟然时隔150多年。


2015年12月底,一名观鸟爱好者在世纪公园上空发现一只黑色巨鸟,拍下照片后经多方确认为大型猛禽秃鹫。而就在之后的3天,浦东宣桥地区的居民救助了一只成年秃鹫,送到上海野生动物园暂养;又过了半个月,有人在崇明东滩一带发现两只未成年秃鹫,它们逗留一周多时间,吸引了大批爱鸟人士前去观察。

 

未成年秃鹫


据上海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站工作人员介绍,秃鹫在中国境内主要繁殖在新疆西部喀什及天山、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而在西藏南部、华中、华东等地区只有过零星出现。在华东地区,秃鹫属于体态最大的猛禽之一,主要栖息于低山丘陵和高山荒原、山谷溪流和林缘地带,常单独活动,偶尔在食物丰富的地方形成小群。此前秃鹫在上海地区的记录极为罕见,最近的要追溯到清代的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爱尔兰鸟类学家拉图什在佘山岛上采得一个标本,记载于1931年至1934年间陆续出版的《华东鸟类志》。据记载,当时长江流域战乱的遗留物是吸引秃鹫的主要原因。  


专家分析,一个月内连续3次观察到秃鹫极为难得。在上海中心城区被发现的秃鹫,可能是越冬离群的个体。去年入冬以来,在华东地区就不时有人发现猛禽超越其常规越冬区域,向更南方的地区越冬,这可能与北方地区的食物短缺或气候严寒等因素有关。


而从1922年至2013年,上海所有有确切文献记载的鸟类有445种。从2000年至今,有确切观察记录的有383种,占有确切文献记载鸟类总种类数的八成。专家认为,秃鹫的偶尔出现,并不能证明是上海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而另两种鸟类习性的变化,或许能显示出上海生态“吸引力”的增强。


俗称“浪里白”的凤头䴙䴘,在上海属于131种“冬候鸟”之一,主要分布在古北界(一个以欧亚大陆为主的动物地理分区)、非洲、印度、澳大利亚及新西兰。每年都有一些凤头䴙䴘飞到上海过冬,不少观鸟者近年来在东滩湿地发现成年凤头䴙䴘带着雏鸟在游泳。据野保站专家分析,有可能少量的成年凤头䴙䴘已经改变习性,把原来的“冬宫”上海变成一年四季常住的“家”,在此生儿育女。


另一种是白鹭,在上海属于52种“夏候鸟”中的一种。每当四五月份,会有白鹭飞到上海,在树林、竹林中集群筑巢生蛋。雏鸟出壳的时间也是插秧时节,有些成年白鹭会在周边水田中捕捉食物来喂养雏鸟,等雏鸟长成,则会飞到远一点、食物更丰富的沿海滩涂、沼泽等区域去觅食。近年来,整个冬天都有一定数量的白鹭在上海过冬,更有一些白鹭早在3月就已开始筑窝孵蛋。

 

白鹭


据悉,鸟类看重的栖息地条件一般有三个:一是隐蔽性足够;二是食物充足;三是生存空间舒适。上海能长久地为鸟类提供这三种条件,能够保持下去,的确会吸引和影响到一些鸟类,甚至改变它们原来的习性,成为新的上海“常住居民”。

 


野生动物在小区列队行走
 

两年前,家住闵行区燕南园的居民曾向媒体爆料,称自家别墅小区内近来出现了数量庞大的貉群,还有黄鼠狼、狐狸等。有业主曾拍下照片,几只棕色的貉蹒跚走在小区通道和树丛中,其中一只口中还叼着食物。这些貉的体型与成年狗差不多,体态较胖,憨态可掬。而小区监控探头也曾拍到过每天上半夜,成群的貉排着队进入小区,游到河道里吃鱼,快天亮时又排队出小区。


如今貉群越来越庞大,出洞时间也提早了,大白天也会大摇大摆地走在小区马路上。物业人员说,小区的河道外面就是一片树林,每天晚上,小区里的貉还会与外面的貉隔岸“聊天”,里面叫一声,外面应一声。  


这个小区绿化覆盖率很高,绿化面积约有9万多平方米。除了貉之外,小区内还有黄鼠狼、狐狸、锦鸡等野生动物。据业主反映,有一窝三只黄鼠狼将家安在了某幢别墅的平台下面,经常以田鸡和锦鸡为食物。还有业主反映,一天早晨开门,发现一只獾被猫粮香味吸引,竟上门讨食。

 

獐  资料图


还有一种动物,曾在上海绝迹,在“人工干预”下,近年又回归了——它就是俗称水鹿的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獐。


獐,曾是土生土长的上海“土著”。这种鹿科动物毛色棕黄,性情温顺,喜爱在滩涂、浅滩、多临海、临江或在泖田生活。据说,从新石器时代,獐就广泛分布于上海市郊。在松江的广富林遗址中就有獐的骸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獐逐渐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家园,上世纪初在上海绝迹。


直到八年前,松江区农委、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和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一起组成“獐重引入种群扩繁技术和野化技术研究”项目组,从浙江舟山群岛引进了17只獐在上海野外林地放养,希望重新找回这个种群。


放养的獐生活在松江区叶榭镇黄浦江边一块约100亩的涵养林里。这里林地保护良好,乔木中有高大的香樟和复羽叶栾树,灌木有栀子,草本植物有茜草科的猪殃殃、菊科的黄鹌菜和马兰、毛茛科的刺果毛茛、豆科的大巢菜等,初步构成了獐生活所需的植被多样性环境,可供獐觅食的食源性植物就多达十几种。


项目组专家表示,上海各个林地内的树木虽然郁郁葱葱,但林内生物多样性还比较匮乏,完整的生态链还没有完全建立,需要通过人工方法增加这种多样性。处于生态链顶端的大型哺乳动物的引入,将成为生态建设的重要标志。而据专家初步考察,上海已培育养护出至少四类适宜獐生存的环境,包括东滩湿地、横沙湿地等滨海湿地在内的近自然栖息地;人为干扰较少的次生栖息地,如松江天马山、佘山等次生林地;大型郊野公园等可控的半人工环境,如奉贤海湾国家森林公园、崇明东平国家森林公园等;四是包括环城绿带等在内的郊区绿地林带等半人工环境等。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