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观点|人人说文化,谁解其中“真经”?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蒋海 2017-03-14 06:07
摘要:文化的含义是什么?

网络之上曾经风行一段所谓界定“文化”的名言,即“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这段话写得准确吗,这是对“文化”的真正表述吗?过去从未仔细想过“文化”两字到底是什么含义。因为近段时间在网络上很多人谈论文化的概念,所以突然觉得该真正学习一下“文化”两字的内涵。据查,全世界关于“文化”的解释有近200种,对文化的解释差异很大,且大多是国外对“文化”的解释。所以就感到有必要从中国传统的角度,对“文化”两字进行再认识。毕竟由外文翻译成中文的“文化”解释,还是会有失真的问题,特别对于像“文化”这样形象化的词汇更是如此。

 

在中国文献历史上,最早将“文”与“化”放在一起使用的文献,是西汉时期刘向的《说苑•指武》中的这样一句话:“凡武之兴,不能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这里的“文化”,是指对某个客体采用文的方式进行的改变,是相对武力转化而言的。相传周朝《书•禹贡》有曰“五百里绥服: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故有“揆文奋武”之说,亦即“揆文教,奋武卫”。可以说,无论是武化还是文化,其目的都是对客体进行改变。也就是说,中国自古以来是把“文化”与“武化”相对应起来使用的,武化是用武力的方式进行改变,文化是用非武力的方式进行改变。

 

如果把“文”理解成现在的知识、学识、技术、技能,把“化”理解成现在的转化、转变、改变、改进的话,那么“文化”实际上指通过用知识技能的影响对客体进行教化改变的过程。文化本身应该是动词,只有客体发生了改变,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文化了。也就是说,文化是一个改变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改变后的状态。所以当“文化”用作名词时,是指“以文化之”的这个转变过程,而非某种状态。前段时间网络上很多人在转发的那段话:“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反映的是一个人的修养水平和自身涵养,是一个人的文化状态,并非改变的过程。因此,更应该理解成是一个人的文明程度。

 

谈到文化,就不可能不谈到文明。如果形象化地描述文明与文化的关系的话,那么,文明是对文化在某个发展阶段的静态描述。具体地说,文明是文化在某个发展阶段上的截面,在这个截面上所反映出的文化特质、文化程度,就是普遍意义上所理解的文明。文明是一种状态,一种水平;文化是一种改变,一种变化。文明是静态的、相对的,文化是动态的、发展的。四大古代文明中,除中国以外,其他三个前都要加一个“古”字,即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但没有“古中国”的称谓。因为除了中国以外,其他三个国家的文化都中断于当时,其文明被锁定在侵略者颠覆其的那一刹那间。而中国文化没有中断过,所以才会有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之称,而无古中国文明之说。

 

当你说一个人是不是文化人的时候,就只需要看他改变了什么和如何改变的。社会上流行说某人“有知识,没文化”,其真实含义是某人没有把自身的知识、技能转化为改变客体的力量。这就是针对那些具有高学历、高文凭,但在实践中无法体现他所本应具备的教化作用、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人而言的。文化一定要传播、一定要传承,才能真正称得上是文化。没有得到传播、传承和发展,就没有改变任何人或任何事,也就称不上文化。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动态的传承,是变化的发展,它可以用各种表现形式去体现、影响和带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狭义角度讲,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各种具有文化特质的产品、作品、形态;其外在体现通道,就是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上所有外在表现的本源,就是人这个主体所想表达和展示的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秉持、一种内涵。所有以文化特质表现出来的这个时期的产品、作品、形态、精神等,就是这个时期的文明。

 

如果把文化与武化对应起来使用,那么就可以非常自然地把文化理解成为一种特殊的、无形的武器。对内,它是夯基固本、凝聚人心、奋发创新的向心力;对外,它既可以成为扰乱民意、拆乱人心、阻碍发展的侵蚀力,也可以成为沟通彼此、互理互解、取长补短的合作力。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常把文化说成是软实力的主要原因。文化既然是一种推动改变的力量,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有使用与否和怎样使用的权力。我们有权决定自己是否使用和怎样使用,但没权去阻止别人是否使用和怎样使用这种文化的权力。冷战之后所发生的一系列的“颜色革命”,基本都是采取文化先行的策略。即利用对方国家的所谓“公知”,首先贬低对方国家的文化,凸显对方文化中的劣根性,并用己方文化去扰乱对方国家的民心,引发对方社会思想混乱,使得该国家的文化根基产生松动乃至坍塌,最后达到不战而胜。这就是文化的力量。这时的文化,也是与武化所对应使用的。各种经历过“颜色革命”的国家,几乎无一不深受其害,至今被困绕在自身文化迷失当中,不能自拔。我曾预言,那些曾经或正在被“颜色”的国家,只有当他们重新梳理并找到了自身的文化根基,达成文化共识,并以此为基础在全民族范围内形成文化合力以后,他们才有可能重新建立起真正属于自己的稳定政权和自主国家。

 

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看,文化发展的核心是要在整个区域中起到引导和服务区域总体发展定位和人文需求的作用,使区域内的人体会到文化对自身素养的提升,让区域外的人感觉到它的文化波长,其所产生的文化产品、文化作品、文化市场,以及相应的文化环境、文化氛围、文化气息等。现在很多区域都在打造文化区域,但往往存在“顾其表,而忘其里”的问题。打造文化区域首先要搞清楚文化的本意和内涵,应该根据本区域的功能定位和人文特点,而不是靠集中几个艺术家、移置几座古建筑、建几个文化市场,来点缀一下。这些最多能够创造一些看似具有文化感觉的GDP,实际上依然停留在文化商品化的阶段。总之,区域文化的建设,决不能只重视其形,而忽视其里,搞许多文化商品走向市场,而未能实现文化走向社会、文化影响民众,最终忘了文化的本意——“以文化之”。

 

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深入认识文化的概念,才能找准提升文化实力的着力点,切实打造一场不落幕的文化盛宴。


作者为上海市浦东新区区委统战部副部长、上海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曹立媛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