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区势微头条 > 文章详情
闵行 | 为何大家都说:88岁的他,钱多得难以想象……
分享至:
 (9)
 (13)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闵行报社 2017-02-26 17:13
摘要:闵行有位88岁的杨金清老伯,邻居都说他“有钱”。倒不是说他日进斗金,富得流油,而是指他家中不仅有自秦、汉以来的中国古币1000多种,更让人稀罕的是,他还收藏了4000多种、来自3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硬币。

认识杨金清的人都说,这老头真是个“有钱人”。

 

杨金清的家,就位于当年上海最宽敞的林荫大道——“闵行一号路”旁一处工人新村,由于建成年代久远,这片居民小楼如今已是遍布沧桑。

 

说杨金清“有钱”,倒不是说他日进斗金,富得流油,而是指他家中不仅有自秦、汉以来的中国古币1000多种,更让人稀罕的是,他还收藏了4000多种、来自3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硬币。

 

这位经历过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又在上海电机厂工作了近40年的老人,为了将硬币专题收藏的专门知识传授给后来的爱好者,在闵行区收藏研究会的协助下,最近还完成了有关硬币图册的编撰和印制。

 

怎么样?小编带着你,来见识一番这个“有钱人”的世界吧~


一间陋室里的“护宝人”

 

老人所居之处是非常简朴的一居室,10余平方米逼仄的小房间里,地板用廉价的狭小木条拼成,里里外外没有一件华丽的家具,两张小木床、一只方桌、一只旧五斗橱和玻璃柜便是所有的“家当”。

 

这里又是一个令人震撼的钱币天地:用自制模板分门别类镶嵌,抽屉和柜子里整齐罗列着装订成页的来自世界各地的硬币,金、银、铜、铁、镍等材质应有尽有;房间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由古今中外的硬币拼制成的一幅幅字画……花样繁多,数不胜数的硬币,为老人家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幅由中外钱币拼成的字画,恰当地表达了老人的心声

 

“早年也喜欢收收纸币,但保存起来有一定难度,后来退休了就寻思着收藏起硬币来。”虽然两年前患上了多发腔隙性脑梗塞,老人听力和行动大不如从前,但说起自己当初“迷钱”的历程仍然记忆犹新。

 

杨金清平时没有其他爱好,退休后更是将空余时间全部花在了钱币上,在古玩、旧货市场的钱币地摊上一蹲就是大半天,翻来覆去一遍遍地倒腾,寻找自己想找的宝贝,生怕有漏网之鱼。

 

他对钱币收藏的痴迷程度,唯有他的女儿最清楚:“最‘上瘾’的那几年,每月工资一发,就急急忙忙拿着钱跑到旧货市场去了,每次转一圈下来,工资就少了一半。”女儿笑着说。

 

这幅“岁月时钟”钱币画构思巧妙,寓意着老人和儿童处于不同的生命时段

 

“其实,玩收藏就像逛菜市场一样。”杨金清说,这种说法一点都不夸张。“今天要吃什么东西,我根本不知道,都是到菜市场一看,哪样又便宜又好就买哪样,玩收藏也是这样。”但这笔开支对他来说也是不小的数目,有时候自己的收入很难维持支出时,就只能忍痛割爱卖掉一些复品来“以币养币”。

 

而对于买回来的宝贝,他都要将它们一一清洗、晾干、封存。在杨金清家中,记者发现,老人为每个国家和地区的硬币都量身制作了一件件精致的“外套”——一方面是为了便于系统保存,另一方面,上面也清晰标注了币种来源的国家(地区)、发行时间和金额,便于细细把玩和赏鉴,如此严谨认真的“护宝”方式,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硬币都被悉心地穿上了“外套”


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杨金清说,每一枚钱币的背后,都有一段不能被磨灭的历史。正如他自己一样,一生也有不少传奇故事,用他的话来说是“经历了生死的考验”。

 

他父亲曾是小马勒船厂厂主的总管,受家庭的影响,儿时就非常喜欢收集钱币邮票之类的东西。老人回忆说,17岁那年,他去了上海真如的“善后救济总署机器厂”做学徒,后来被招募到位于日本冲绳岛的机器厂工作,因为在岛上经常摆弄汽车、吊车、推土机等各种车辆,他什么车都会开。回国后,他于1948年考取了国民政府颁发的驾驶证。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援战,当时驾驶员急缺,1951年,22岁的杨金清响应上海市劳动局招募,成为当时上海奔赴朝鲜战场的3000多名驾驶员中的一员。

 

抗美援朝后回国纪念

 

为了战胜美军的空中封锁,志愿军汽车部队实行夜间运输,在“头顶有飞机、路上有定时炸弹”的运输线上驾车奔驰,杨金清的头部至今仍留有弹片。

 

后来,这位在生死线闯关的支前老司机,带着两枚“抗美援朝纪念”徽章进入上海电机厂工作,又成为上海电机厂第一个能驾驶15吨大型平板车的员工。

 

杨金清(右一)在上海电机厂带驾驶员徒弟

 

或许是年轻时这些跌宕起伏、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让老人久久不能忘怀,所以他一直偏好收藏形形色色的世界各地硬币,它们为杨金清探索神秘未知的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文化,打开了一扇瞭望世界的窗口。

 

“硬币就是用本国家和民族的符号铸刻成的微型浮雕,各国都是采用最先进的技术和最优秀的工匠来制造货币。”杨金清告诉记者。

 

在众多的藏品中,老人最为宝贵和感兴趣的是关于殖民地的一系列硬币,占了他“库存”的四分之一以上。

 

 

这几个字是由十几个国家(地区)的硬币拼成的

 

“历史上,英国侵略和统制的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最多,在统制区内,早期都要由英国发行的皇帝头像硬币才可流通使用……”谈起这些“心头好”,年迈的杨金清滔滔不绝、神采飞扬。

 

他介绍,也有一些钱币已经成为历史的记忆——比如前苏联的卢布,由于政权更替而停止使用的钱币,虽然失去了其作为货币的功能,但它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藏品。


一个“代代传下去”的心愿

 

从一开始不懂行,到后来通过研读中国硬币图集、世界货币史等大批相关书籍,加上经验积累,杨金清现在也算是行家了。为弄清一些钱币的来龙去脉,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甚至有一次还委托朋友写信给大英博物馆,就某一枚英国币去求第一手资料佐证。

 

88岁高龄的他,最近还完成了有关殖民地老硬币与外国成套硬币中较难收全的币种两本图册的编辑,作为珍贵的历史资料,一本已由闵行区收藏研究会出品,将外国硬币专题收藏的专门知识传授给后来的爱好者。

 

家中的宝贝多得让人眼花缭乱

 

“我喜欢做这些,是爱好,不是投资。”杨金清强调,藏品的价值通常都是以藏品的稀缺程度决定的,尽管当初他花几十元买回来的钱币,现在有些已经升值了不少,但他并没有出售的想法。“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和家人、朋友分享快乐,这种感觉很好。”杨金清说。他要将这些收藏品传给他的下一代。

 

由于身体原因,这位曾开车在抗美援朝的枪林弹雨中奔驰,又曾在上海电机厂带出了87个驾驶员徒弟的老人,如今几乎整天待在老居民楼三层的这间“蜗居”里,极少出门。在外人想来,这种日子应该是度日如年,备受煎熬,但记者面前的杨金清,善思健谈、精神十足,看起来丝毫不像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人。

 

 

靠近窗边的一张方桌就是他的工作台,每天,他或是在这里摆弄研究他这一大堆“金银宝贝”,或是执笔回忆老上海南京东路上的名店和名小吃……独自一人乐在其中,有滋有味。

 

他告诉记者,凭着记忆,近日他还描绘出了一幅旧上海英租界的地形图,“这些历史如同钱币文化一样,都需要一代一代传下去。”杨金清说。

 

图片来源:闵行报社公众号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3)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