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健康 > 医声医事 > 文章详情
IBM医疗机器人沃森首次来华“义诊”,能取代医生吗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杨子 2017-02-16 12:52
摘要:科技发展给医疗行为带来了很多积极变化,这一趋势必然不可逆转,机器人也注定会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但离真正投入日常医疗尚有一大段路。

 

1817年3月,法国医生雷奈克(René Laennec)将其发明的全球首个单声道听诊器投入临床使用,现代医学时代就此来临。200年后,IBM首席健康官Kyu Rhee先生带着听诊器亮相,这一次,他带来的还有凝聚20余名研究员多年心血、由公司DeepQA计划小组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沃森机器人(以IBM公司创始人Thomas Watson的姓氏命名)。

 

2月初的世界癌症日,沃森首次来华。据新华社天津报道,沃森“医生”当日仅花费2小时,在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为21名罹患胃癌、肺癌、直肠癌、结肠癌、乳腺癌和宫颈癌等的患者进行了义诊,医生称其为“权威的印证”,“不仅可以提供可选择的诊疗意见,还能帮助医生总体评估该方案的疗效及风险。”

 

这台能“看”数据,做“分析”的医学机器人,是否能将现代医学再推向一个全新时代?

 

三问沃森其“人”

 

沃森究竟是谁?据IBM资料显示,其硬件是由90台IBM Power 750服务器组成的集群服务器,共计2880颗Power7处理器及16TB内存。在软件方面,沃森由Java和C++写成,并且采用Apache Hadoop框架等做分布式计算。所有的疾病诊断、分析与建议,均来自其内部储存的海量知识库,包括全球权威的医学期刊、教科书及来自医疗机构、医药公司等的关键信息。

 

沃森是如何工作的?IBM中国研究院张雷博士介绍,其主要技术原理是通过搜寻知识源并多角度运用小算法,对可能的各项答案进行基于多维度、可靠性的选择判断。2011年,美联社记者曾亲历沃森的问诊,报道显示,其诊断准确率达到73%。

 

对于患者而言,医生在很多时候是救命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么,沃森足够可靠吗?可以说,作为电脑,沃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点——它过目不忘、无需休息,且知识储备量远大于人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肿瘤科主任张俊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肿瘤学角度而言,沃森的作用主要基于是大数据为临床医生进行决策参考,如最合适的手术时间、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它起到了一个充实辅助信息的良好作用,会是人类医生可靠的帮手。”

 

无法取代医生的优秀医疗助理

 

长期以来,沃森在全球各地的诊疗活动可谓吸睛不少。据外媒报道,在印度,它为一名晚期癌症患者找到了诊断方案;在日本,它只花了10分钟就确诊了一例罕见白血病。这些例子在给了不少医患信心的同时,也再次将老问题摆上台面:机器人医生是否会取代人类医生?

“或许,把沃森称之为学习软件更为恰当。”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科主任王理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它被动地接收输入的信息,但并不具备自我甄别能力与动态观察能力。所以未来此类医疗机器人若能参与到诊疗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确保第一手资料的完备准确。”他指出,对某一具体患者的诊断,离不开对客观检查数据、基础疾病、既往病史、并发症等多因素的综合了解,“比如胃癌患者可能有潜在的心肺功能或肾功能障碍,还有糖尿病等基础代谢问题,我们在日常诊疗中可以结合多学科会诊给出妥善方案,对于机器人而言,从海量的现有知识中找到应对个体患者的方案,很大程度上依赖了信息系统的高度完善。”

 

不过,张俊也提到,正因为沃森规模巨大的数据量与卓越的计算能力,对罕见病的诊断的确有很大帮助,“比起已经有了成熟治疗指南的常见病种,未来沃森或将在这一领域有所建树。”

 

机器人改变医疗?这条路还很长

 

近年来,机器人与医疗领域的结合也渐渐不再是新闻。除了提供诊疗建议的沃森之外,配送药品机器人(如落户仁济的国内首台智能静脉药物配置机器人)、微创手术机器人(如达芬奇机器人)、康复机器人等都被运用于医疗服务的方方面面。

 

上海中山医疗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医学博士阴忆青直言不讳,“科技发展给医疗行为带来了很多积极变化,这一趋势必然不可逆转,机器人也注定会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给予医生更多时间,应对更多未知、复杂的工作。”他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但这是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因此无论是业界或大众,都无需夸大或畏惧它的功能地位。”

 

在他看来,将沃森的此次来华义诊称为“机器人看病”也不算准确,“所谓机器人,核心是执行人类的工作。沃森则主要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无法直接作用于医疗活动本身。即便是在手术中使用的达芬奇机器人,依旧需要由医生亲自操作。”

 

据投资公司商业调研报告,医疗机器人有望在2025年取代军用机器人板块成为第二大机器人市场。日益壮大的医疗需求、日渐复杂的治疗方案与无法忽视的老龄化趋势让医疗机器人成为全球发展的热点,在中国,亦有数以百计的公司投入研发。阴忆青说,每一台医疗机器人背后,都是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诸如沃森义诊这样的试水,离真正投入日常医疗尚有一大段路。“另外我想要提醒的是,在信息搜集中,有不少医院甚至没有最基础的数据保护意识,最终可能只是单方面助力了科技公司的成长,却自以为站在了最新科技的前沿。”

 

沃森们终究不是万能的,或许机器人医生之路还需走得很长很久。在可期的未来里,人机协作才是发展的最终方向。行医也远非简单的信息处理,在病床前的细心叮嘱关怀、在手术台上面对突发情况的泰然处理,这些都永远离不开人类医生的亲力亲为。但毋容置疑的是,现代医学发展的200年后,人工智能的新型“听诊器”还将为我们带来未知的积极变革。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朱瓅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