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天下 > 话媒堂 > 文章详情
《绝命旅行》引发“反侵权公告”,偷稿在业内是常态?
分享至:
 (11)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刘璐 董思韵 2017-02-15 18:34
摘要:你可能生活在一个假的原创内容空间。 你朋友圈里刷屏的“爆款”文章,可能是从别处非法转来的。 你追的热播影视剧,可能抄袭了超过200本书。

《绝命旅行》引发“反侵权公告”

 

侵权这个词,最近很热。

 

2月13日,界面新闻发布了一份《界面反侵权公告(第一号)》。在这份公告中,界面曝光了非法转载其平台一篇原创稿件、篡改来源的媒体,并且要求这些媒体将转载的文章链接删除。对于长期侵权的媒体,界面还表示“将采取进一步的法律手段”。

界面站出来捍卫的这篇文章,就是2月9日发布的《绝命旅行:一群中国游客的生死32小时》,作者王去愚。1月28日农历大年初一当天,一艘载着28名中国游客的游艇在沙巴岛附近海域失联。这篇稿件以特写的形式详细描述了灾难发生之时,几位中国游客在冰冷海水中所遭遇的生死劫难。很快,该报道就成了当天网络上的“爆款”,截至2月15日,这篇稿件已在界面新闻平台获得了784.5万的点击量,朋友圈中更是随处可见它的身影,很多人在转发时,不忘发表自己对极端情况下人性善恶的点评。

 

 

但这篇文章吸引的不仅是唏嘘慨叹的读者,还有闻风而动的各路媒体。一些媒体在没有取得授权的情况下擅自转载了该文,有些还篡改了文章的来源。

 

原创者突然“觉醒”?

 

事实上,这只是近期原创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版权的众多案例之一。

 

2月2日的《南方周末》邀请三位编剧畅谈影视剧乱象,后者坦言:“前段时间我们在打击《锦绣未央》,它抄了200多本书……最近我们骂抄袭火力比较猛”。几天后,被捧为“00后代表作家”的12岁少女写小说涉嫌抄袭日本动漫的事件在网上发酵,并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争论。热播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走红,更是将这股反侵权之潮推向高峰,不少媒体呼吁抵制这部涉嫌抄袭的作品,还原创者一个干净的创作环境。

抄袭之风,古已有之。那么,为什么今天这些内容生产领域的原创者们似乎急速完成了“自我觉醒”,维权意识大大提高?难道是过去的抄袭者不如当今恶劣吗?

 

“商业模式不同了”

 

界面新闻执行总编张衍阁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把这个问题归因为“商业模式不同了”。

 

以新闻业为例,过去,传统媒体的盈利主要依赖广告,自己的内容被别人转载了,对媒体本身并无直接影响。而现在,传统的广告模式受到互联网思维的巨大冲击,优质的内容可以变现,侵权就意味着包括经济利益在内的直接利益损失。为了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越来越多的记者、编剧会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版权。

 

今天的影视圈,改编IP大行其道。编剧宋方金甚至敢说“现在中国影视圈90%以上的人,你跟他谈话,三分钟之内必谈IP——不谈我给你一千块钱”。抄袭作家先靠抄袭卖版权,买下了版权的投资方再找来当红小鲜肉一顿“炒作”,二手作品摇身一变,就成了视频平台上的“流量之王”。抄袭作家拿了版权费,投资方收回高额利润,平台则拉到了一车又一车的流量。

 

吃亏的是谁?被抄袭的原作者首当其冲。循环往复,谁还会认认真真搞创作?再往后,吃亏的还是包括你我在内的广大观众。编剧汪海林称有个导演能拿一个剧本混20年,背景改成民国、改成明朝,次次都卖得好,因为“套路已经很熟了,桥段经历了千锤百炼”。长此以往,恐怕大家又要骂电视剧、网络剧“难看”了。

 

为了避免这种吃亏的局面,原创者和不甘心的观众们纷纷“觉醒”。前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版权,后者自发在网络上搜集比对、抵制抄袭。因为大家都清楚,反对抄袭,最终受益的还是整个圈子,优秀内容的良性竞争,显然强过眼下的资本当道、IP争霸。

 

“刷屏文”背后的曲折与遗憾

 

在传媒领域,抄袭和不标注来源的非法转载,长期以来都是困扰记者编辑的顽疾。自己费尽周折采写的稿子,别人只需点一下复制粘贴,就可轻松摆上自家货架。看到你的署名被一笔勾销或者干脆变成了“佚名”,套用一句网络用语,估计你能“心塞到吐血”

 

还是以这篇《绝命旅行:一群中国游客的生死32小时》为例。王去愚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自己原本计划春节期间出游印度尼西亚,得知沉船消息后,临时改变行程,于30日早8点登上了前往马来西亚的班机。由于和签证目的地不同,他还在吉隆坡被滞留了4小时。在当地华人出租车司机的帮助下,他抵达幸存者们就医的沙巴伊丽莎白女皇医院时,已经是次日凌晨1时。

 

为了突破当地警察对记者的封锁,他假借探访之名,终于在第二天接触到了当事者。“马来西亚警察称采访必须获得中国领事馆同意,我以志愿者身份接近游客,许多时间花在了采访之外。”王去愚说。他本想采访全部生还者和施救船员,但进展并不顺利。1月31日他找到船长家,家属拒绝采访。2月2日又找到码头所在选区的议员,对方也是婉拒。最终王去愚采访到12个人,深入采访的游客只有4人。由于2月3日必须离境,未能找到施救船员等,事件的许多视角无法呈现,对于这篇“刷屏级”热文,作者表示“遗憾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的样子”。

 

侵权催生不少“10+”

 

成稿发布于2月9日11:02分。仅仅几个小时之后,王去愚就发现,自己的稿件被各种媒体“转载”了。

 

“当天下午我们就发现了非法转载的现象。一些媒体和微信号直接用了我们的稿子,不少阅读量都是10万+。”张衍阁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他介绍,其实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对于那些“零敲碎打”的侵权,法务负责人会分别给对方发撤稿函。而这一次,因同一篇文章被大量疯狂转载,才选择集中出一份反侵权公告。

 

在张衍阁看来,过去的门户网站时代,那些大的门户网站倚赖转载传统媒体的原创,以充实内容。但那时,出于推广、曝光需要,更关键的是实质利益不受威胁,媒体并没有表现出像今天这样的“敏感”。如他所分析,商业模式的变化直接导致了原创者格外爱惜自己的羽毛,毕竟优秀的原创作品,在今天的内容市场上就是实打实的财富。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制粘贴者的侵权成本则要低得多。

 

编剧宋方金说,1980年代如果一个作家抄袭被曝光,“他就会从文坛消失。”为什么今天的抄袭者们即便挨骂也乐此不疲呢?他认为原因在于“现在抄袭就是赔钱,(于正)说给琼瑶赔500万,很快就赔了”。然而在赔钱之后,抄袭者依然能在影视圈呼风唤雨。多年前的郭敬明抄袭案以其败诉被判赔款及公开道歉而告终,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后来《幻城》、《爵迹》这些涉嫌抄袭的影片上映,而郭敬明只赔钱、不道歉的做法,也曾被讽为“要钱不要脸”。相较于不在一个级别的收益而言,法律能给予的经济赔偿实在算不了什么。

 

效果“现在也不好说”

 

在新闻业,复制粘贴的成本甚至更低。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一大批缺乏业务规范的自媒体,一些专业媒体对自己的网站、客户端、公众号的规范性另眼相待,这也加剧了侵权与反侵权之间的矛盾。擅自转载转引、不标明来源、将原文改头换面、拼凑嫁接、断章取义……这些行为每天都在发生。

 

“新闻作品要维权,法律成本非常高,而侵权的成本却很低。” 张衍阁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在他看来,中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还不尽人意,知识产权的价值也难以得到充分体现。比如,即便是合法购买,目前一些流量级平台所支付的价格也非常低廉,难以与成熟市场国家相比。比如在美国,像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这样的媒体,版权会非常昂贵。

 

 公告发出至今,虽然得到了不少同行的关注和声援,但最终能收到怎样的效果,张衍阁表示“现在也不好说”。他说,“我们会给非法转载的媒体发律师函,发这个公告,同时也想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抵制这种现象。”

 

对当下的版权环境,王去愚认为“偷稿在业内是常态”,他对此既愤怒,又无奈,从自己的从业经历看,“新媒体的维权意识远胜纸媒”。

 

然而,侵权这个话题能在今天热起来,张衍阁和王去愚都认为是好事。至少,当大家把目光投到反对侵权、抵制抄袭上来,就能给侵权者带来更大的压力。倘若抵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这样涉嫌抄袭的作品有所成效,那么他日投资方和视频平台在引入抄袭作品时,必然会心有余悸。而在媒体领域,张衍阁对南方报业、新京报这些在版权保护方面走在同行之先的媒体深表赞赏。如果有更多的作者、媒体把维权诉诸于行动,更多的读者、观众为原创作品加油助威,那么维权之路虽漫漫,前方总有光明。


(本文首发于上观,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栏目主编:刘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编辑邮箱:internetobserver@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