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上海屋檐下 > 文章详情
“选秀”冠军出身的“面人小姐姐”,被“逼”上一条创业路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 舒抒 2017-02-13 18:52
摘要:面塑不是单纯掌握技艺即可,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根基。研习民间手工艺大抵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临摹、创作和思想表达。


刚刚过去的正月十五元宵节,传统民俗再次成为一年一度的话题。除了家家户户必吃的汤圆,看花灯、猜灯谜、做糖人、捏面人也是元宵佳节许多市集、行街会上必不可少的元素。其中,“捏面人”是面塑艺术的俗称,而面塑本身更是我国一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虽然贵为非遗,但真正专业从事面塑艺术的人并不多,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在上海市区的一处工作室中,却有一位80后面人师傅大隐隐于市,她叫张书嘉,有着“选秀冠军”、“初代创业者”、“非遗传承人”等多重身份。今年2月,正逢她获得当年风靡一时的创业类选秀节目“创智赢家”冠军十周年整,在她位于长宁区天山街道的工作室中,记者见到了这位民间艺术市场化的探路者。

 

张书嘉与她的学生们

 


缘起城隍庙


按照现下流行的网络用语,张书嘉就是一位厉害的“面人小姐姐”。出生和成长于上海老卢湾,1990年,10岁的张书嘉在生日那天跟着爸爸妈妈到城隍庙游玩,父母答应给她买一件生日礼物,只要她喜欢。东走西看,小书嘉遇到了正在表演捏面人的赵凤林,顿时被精巧的面人吸引。

 

张书嘉在工作室示范制作时下流行的“小黄鸡”


“看了一个又一个,一看就是三个小时,最后还挑了最贵的那个面人做生日礼物。”张书嘉说,后来成为她师父的赵凤林在初相见时,原本想为小书嘉的父母省钱,“我挑了最复杂的古代侍女面人,当时要100多元,师父推荐的熊猫只要15元,但我觉得太简单了。”


师徒缘分就此开启。从那开始,小书嘉就坐在父亲自行车的后座,每周六风雨无阻地去虹口区少年宫报到,跟着赵凤林从最基本的技艺学起。每节课45分钟,但是来回路程却要一个半小时,“其他小朋友半推半就地学,我却吵着要学,这就是缘分吧。”


从四年级到高中一年级,七年间,张书嘉从面团子都不太会捏,到慢慢掌握了揉、捏、搓、捻、拧、挤、掐、拉等手捏方法,以及挑、拨、按、粘、嵌、刮、戳、滚等工具使用方法,又从面团配比学起,逐渐掌握了调色、镶色、并列色等调配技法,成为了面塑班里技艺最娴熟的学生之一。即使跟着父母到爷爷奶奶家,小书嘉都会随身带块面团,大人们聊天,她就在一边捏面人。

 

充满现代元素的面塑作品《睡宝》

融合传统美术和现代工具制作完成的面塑大公鸡

 


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然而,张书嘉上高一后,少年宫的面人班就停止了授课。原因很简单:除了她,几乎没有别的学生愿意继续学习这项冷门的技艺。于是,张书嘉去赵凤林的家中继续研习面塑。此时,已进入向明中学就读的张书嘉不仅是位技法娴熟的“面人小师傅”,更是一位初涉面塑艺术的创作者。

 

粉丝遍布全球的“小黄人”也能制作成面人  舒抒 摄


赵凤林的父亲是海派面塑的开拓者,与“泥人张”齐名的“面人赵”赵阔明。赵凤林继承了父亲创作题材广泛、人物刻画生动的技艺精髓,一团彩色面团经过她的巧手,倾心感悟、用心创造,就能成为有生命的艺术作品。


年轻的张书嘉不仅从师父这里继承了精湛的技艺,也在赵凤林的指导下学会了创作。一年暑假,她利用整个假期完成了题为“56个名族大团结”的主题面塑,在那个上网还需要拨号的年代,张书嘉从翻遍了报纸、杂志和画报搜集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和风俗资料作参考,每天完成两个人的创作和制作,最终独立完成了这套大型作品。


“过程有点像读了一个研究生。” 张书嘉从中明白,面塑不是单纯掌握技艺即可,还需要具备深厚的文化根基。她总结,研习民间手工艺大抵都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临摹、创作和思想表达。在她看来,面塑和许多同样偏门的传统艺术一样,都是表达的载体,只是书法、绘画在今天的传播面更广,面塑却日渐式微。

 


冠军,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

 

进入大学,张书嘉在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工业设计专业,毕业论文写的就是《中国民间艺术如何市场化》。她说一直以来自己都在考虑如何推广传统文化,但似乎哪里总“差一口气”。

 

张书嘉的代表作之一《56个名族大团结》


转折点来自一通电话。2006年夏季,张书嘉的朋友打电话向她推荐了一个选秀节目,主办方是东方卫视,主题是今天已遍布各大电视台,但在当时却非常新鲜的创业类选秀。抱着尝试新鲜事物的初衷,张书嘉参加了“创智赢家”的第二季节目录制,海选时的创业计划书就围绕着面塑教学展开。回想起当时,张书嘉坦言自己一开始对比赛无甚企图心。“去东方绿舟集训,进去时穿着短袖,出来时已是深冬,中间还向节目组请假回家拿衣服……”


没想到,最后拿了冠军。张书嘉说,直到进入决赛,她才意识到,原来自己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面塑这门手传统艺术。“那时起,我就不是尽力在完成比赛,而是在‘穷尽’自己。”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张书嘉赢得了2007年度“创智赢家”的总冠军,获得一笔税后80万元的创业基金。“对别的创业者来说,这80万可能是锦上添花,但对我是雪中送炭,足以帮助我完成梦想的起步。”

 


冷门创业,困难双倍


总冠军头衔把张书嘉“逼”上了创业征途。传统艺术创业者少之又少,得到启动资金和一定社会关注的张书嘉是幸运的,但同时,这些关注也给她带来了压力。2007年2月,她注册了文化传播公司,主打非遗文化项目的教育培训,顺带民间艺术策展、礼品定制服务。根据比赛时制定的创业计划,张书嘉需要找到幼儿园和中小学并展开合作,但不用自己操心生源,只需负责送面塑课程到各个学校,专注教学和文化传播。

 

学生创作的主题面塑作品局部


“其实都是纸上谈兵。”比赛评委和张书嘉都觉得没毛病的创业计划,在实际操作的第一步,就遇到了致命问题。


一些幼儿园负责人听完张书嘉的介绍,反映出奇一致:动手课程很好,但只能免费授课。根据当时政策,公立幼儿园不得自行开设收费性项目。然而,既然是创业,就必须讲求合理回报。一夜之间,所有的创业规划皆归于零。创业,做还是不做?


“没法不做。”所有的眼睛都在紧紧盯着“冠军”张书嘉,10年前的创业环境远没有今日火爆,尤其是冷门的传统民间艺术版块。拿着第一期到手的比赛奖金,张书嘉租住了一套商住两用楼内的办公室,自己建网站、做品牌营销,在2007年暑假开设了两个“迷你”面塑班,学生加起来不到20人,其中一个班还都是自己比赛时的粉丝。


但传统艺术的魅力总能让人绝处逢生。一位从德国归国的家长专门把孩子送到张书嘉这里学习面塑。有一天,这位妈妈试探地问张书嘉:“张老师,你的学费收这么点,班级开的下去吗?”当张书嘉一脸疑惑看着这位“求涨价”的家长,对方终于道出了原委:“我在国外看了你的比赛,回国我一直在想,不知道你拿了奖金还会不会做比赛时承诺的创业内容。”


“你现在开面塑班很不容易,我很怕你的80万花完后,没办法继续撑下去,这件事就再也没有人做了。”


使命感在那一刻被彻底激发。从那以后,张书嘉比原先更认真地教学、找合作方。用足全力后,面人班开始进入正轨。2009年,恰逢长宁区天山街道社区文化中心在寻找掌握非遗技艺的传统手艺人,张书嘉就在中心拥有了一间可免费使用的工作室。

 


让人有兴趣,才是传播之本


如今,张书嘉的工作室与7所中小学展开了课程合作,同时在上海的浦西和浦东各设有一个教学点。结合自己长达26年的面塑制作经验,她打破了传统的师傅带徒弟的教学方式,通过讲故事来激发学生对捏面人的兴趣,将孩子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付诸于面塑艺术。

 

胖胖的面塑“小白鸡”其实是一只音乐盒


“比如,同样捏一只小动物,有的小朋友就会说自己捏的是诸葛亮,老师就帮忙为小动物加上羽冠、羽扇,这样就成了改良版的卧龙先生,小朋友也能学到一些历史知识。”


对课程设置,张书嘉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在她看来,面塑既然在古代是当时流行、时尚的代表,那结合今天的新鲜元素,也能成为像填色书、香薰蜡烛那样受欢迎的产品,甚至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于是,除却传统的刮子、梳子、剪刀等工具,张书嘉带着学生用真实的布料按压出面人衣服身上的纹路,用手指甲、圆珠笔等各类新工具实现面人的不同造型特征,为的就是不断激起学生尤其是年轻人的兴趣。

 

天山街道社区文化中心   舒抒 摄


如今,张书嘉教授的“种子学生”大多已“出山”,有的还在大洋彼岸的美国、澳大利亚的大学和中学课堂开设了面塑手工课。对面塑未来的发展,她希望大家不要把传统艺术当做只能在橱窗里远观的事物,而是对动手能力和思维方式的一种宝贵的补充。对“非遗”这条创业路,张书嘉也有自己的心愿:一是希望政府能够牵头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集纳更多非遗传承人和相关信息;二是希望有更多同龄的同行者,“我的能量有限,但大家一起去传承、去普及,能量就一定会变大。”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张书嘉供图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