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从传统乡贤文化看乡土中国治理
分享至:
 (4)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吴欢欢 2017-02-15 06:06
摘要:探寻乡土社会的现代化治理方法,探寻城乡自然而有力的整合力量,需要我们拥有更加开放和尊重的心态,和更加细察微毫的眼光,去发现、去培育、去引导

大年初四的早晨细雨绵绵,平日人气稀落的村庄庙前广场正在酝酿一种喜庆的氛围,文化室前拉开了大红的横幅,八九张大圆桌依次排开,果饼奉上,村民们或驱车或步行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茶话会,几声清脆的鞭响徐徐拉开了会议序幕——村委会和乡贤协商会共同举办了一场村民动员会,笔者也匆匆赶去亲历了这次动员会的全过程。

 

说到这不禁令人莞尔,什么时候冒出了“乡贤协商会”这个新物种?在我的潜意识里这是一种与一股村庄瓦解的趋势相逆反的东西。这要从我的家乡的区位状况说起:我的家乡地处中国最南端的省会城郊,然而资源禀赋却不尽人意,土地细碎且多石块,人均耕地不到四分,是省内出了名的贫困地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分田分产到户时,就有很多人不得不到其他市县务工或经商谋生,有些家庭甚至举家迁出村子或长年不归乡,现在除了个别老人们在种田之外中青年人全在城市安居打拼,就算不是大富大贵也基本过上了小康生活。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既然村庄的外推力和城市的拉力那么大,尤其村中90后这一代人多在城市的浸润中成长起来,成家立业的目光多投注于城市,应该说这个村庄发展的大趋势是渐渐走向凋零萎缩的,加上村庄距离城市不到二十公里,若说城市化和原子化的力量在瓦解着村庄文化也是意料中的事。

 

而上面提到的村庄乡贤文化却是一种与此种趋势相对峙的力量,乡贤即古称的乡绅阶层,由于常常集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于一身,在公序良俗的建构中起着不可磨灭的引领作用。而今的乡贤也具有了时代赋予的新意涵,并作为一种再造血缘和乡土意识的力量、一种修补弥合破裂的关系网的力量进入人们的视野。现在我们关心的是,在这样的本土语境中,乡贤文化是如何运作的?又是如何可能的?

 

这次茶话会无疑是观摩学习的契机。会上村中几位乡贤代表分别发表讲话,一方面对本村的乡贤协商会做一个简单介绍,包括成立宗旨及其成立半年以来所做的村中公益活动,另一方面对村民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动员,一是号召村民重视教育、积极捐赠成立基金支持村中高考学子,二是动员村民们齐心协力解囊相助建成新灵庙。

 

看似凡常,然而这两项动员及动员策略甚是值得玩味。应该说村中有头有脸的人物首先倡议建立奖学金并非偶然,恰因为本地人多地少,在几乎没有什么先天优势的情况下,人力资本投资从长远来看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策略,“不能耕养只能生养,不能树木只能树人”,因此当地历来就有浓厚的尊师重教传统,很多父母含辛茹苦、起早摸黑劳作为的是供子女读书长大有出息,以彻底改变凋敝的面貌。奖学金基金动员并不要求现场筹钱,但从乡贤协商会正式成立伊始做的第一件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件公益事业是发起建立教育基金这一举动中,即可窥见村中精英们的远见,及其对村民们稍有回潮的“读书无用论”思想的修正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呼应的是,村中重新修建的灵庙实则供奉的是一位堪称三朝元老的唐宰相,因贬谪海南而得以造福这一方子民,在其羽化后又被世世代代敬奉为神仙。我们知道自汉代始便是士人政府,即读书人的政府,而当地各村供奉的多数也是造福一方的读书人,这既是因又是果,村庄的地理、历史、文化可以说是圆融一体的。如此可见,乡贤们认为重中之重是搞好教育,而没有将其他方面如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置为公业之首,应该说是与乡村的文化传统和各方面条件是无缝接合的,遂能得到很好的响应,从2016年8月9日到21日短短的十几天,为本村22名优秀高考学子颁发了总计几万元的奖学金,效率还是很高的。

 

乡贤们在做动员的时候也很讲究方式方法。村民们虽有一个正式的自发的微信群,发群消息还是很方便的,但村委和乡贤们却想借助过年的契机,第一次这么正式而隆重地召开面向村民的真实在场性的会议,由此形成的良性舆论力量和公共力量变得真实可见而有力。另外乡贤们轮番用各种生动的例子、用最晓畅直白的语言对村民们进行“教育”,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内容包括读书的重要性、为富且仁、团结与荣誉、面子和人脉的利害分析等,商人从商人的角度讲,教师从教师的角度讲,多管齐下将氛围推向高潮。关于修建灵庙,也早在年三十儿家家户户回乡祭拜祖先时分发宣传单,并设立各种鼓励捐献的制度,在会场的短短几个小时便筹得十几万元。

 

乡贤们不一定懂得修建灵庙对村庄良好秩序的建构之内在要害关节,但哪怕凭着村与村之间修建灵庙的竞争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村庄内部团结,其实就是在这样的村庄善男信女对圣人们年复一年的祭拜中,维系着人们向善的信仰,联结起圣人与凡人,联结起故去的与活着的,联结起离乡不离土的拥有同一信仰的淳朴村民。多了公心、少了人祸,就是那天神泽福的自证预言。修庙是关乎圣人之事,教育则关乎俗人之事,一圣一俗之间毫无违和感,在乡贤力量的推动下臻于完善,同时又反过来哺给乡贤力量,就这样良性循环着。

 

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看到的仅仅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始。我问过村干部,这样的乡贤组织是村村都有吗?村干部摇摇头,那得看本村人的本事了。并不是每个村都会有这样有序的乡贤组织的,就我所掌握的信息,可以反思此地的乡贤文化和乡贤组织是何以可能的。

 

我觉得具有决定性的原因是这个村庄的资源条件,恰恰是因为村庄内部资源少,促发村民向外争取资源,内耗和恶性械斗就会减少,而向外发展往往会导致村民们更加重视联结村庄内部天然的人脉资源、活络社会资本。我们家所在的自然村就包含9个村民小组、三个姓氏,我们家族在其中相对来说算小姓,我问爸爸村中是否有大姓欺负小姓的情况,爸爸笑着摇摇头,我们村很团结的,本来我们宗族算是一个小自然村,有自己的村名,但却愿意与大姓的宗族共同分享他们的村名和山门,甚至供奉同一个灵庙。

 

其次,传统的优良作风也在影响着人们。乡贤们在发言的时候就有提到他们小时候经常听到老乡贤们出资建校修井的佳话,并以此为榜样,是他们人生意义感的来源。现在村中精英们多是在外打拼多年才衣锦还乡反哺乡村的,传统的力量是一种很重要的拉力,然而他们之所以能维持这样的美德,隐性的利益无疑是一种推力,包括:好的名声、更多人脉资源、价值感、成功感,总之更有面子。可见,虽然村庄在城郊并没有被城市化力量瓦解,无疑也恰是因为返乡方便致使传统的力量更可以在没有摩擦减损的情况下支配着人们的行动。在外再艰苦的奋斗,就是为了在乡土情境中能扬眉吐气做人,人之为人、人之为社会人,便是这层信念为灰白的人生镀上了金,这对在外奔波的商人而言尤其如此。

 

最后,村委会的支持不容忽视。据我所知,乡贤协商会的会长和村委会干部有紧密的亲属关系,其他理事会成员也大抵如此,而且其实当选村委会成员的人也算是村中的乡贤。这么隆重的茶话会如果没有村委会的支持效果会大打折扣,当时是村支书亲自主持会议,乡贤们和村委会成员们共聚一堂气场异常强大。当然也是在村委会的支持下乡贤们不再只是一个临时的组织,而是建成一个有章可循的理事会,希望更加合法而常规化。

 

在愈加现代化的今天,我们看到更多力量在瓦解着农村,很多地方由于丧失了村庄结构的组织力量,人们一下子难以适应而出现很多扭曲民俗的怪现象,但我们也会在不经意中看到另一些力量在生产和再生产着秩序和道德,比如乡贤的力量。在新时代背景下,同样是乡贤,同样是反哺农村造福一方,却被赋予了不一样的甚至重大的意义。探寻乡土社会的现代化治理方法,探寻城乡自然而有力的整合力量,需要我们拥有更加开放和尊重的心态,和更加细察微毫的眼光,去发现、去培育、去引导。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苏唯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