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上书房 > 文章详情
100年里,16个家族与福州这座城的故事
分享至:
 (3)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顾学文 2017-02-11 10:00
摘要:这些家族,有着各自的家族文化风格,因着族人的接力式的恪守,而至今流风余韵,绵绵不绝。

因为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近代福州成为放眼看世界的前沿阵地;还曾涌现了大量的仁人志士,为民族前途抛头颅洒热血。

《16个福州家族的百年家史》一书,用冷静平和的基调,讲述了16个影响福州乃至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的家族故事。

这些家族,有着各自的家族文化风格,因着族人的接力式的恪守,而至今流风余韵,绵绵不绝。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是江西人,什么样的机缘让您动笔书写福州的人与事?

郑芳:大学毕业后,我来到福州,在一家都市报做记者。2004年时,我接手了一个叫做“世家”的专栏,开始写福州的家族故事。

刚开始做时,我特别不踏实,不能理解做这样的事有什么现实意义。报社总编告诉我,人过三十,会开始关心历史,会想要弄明白自己从哪里来的。但我当时没那个体会。

可是,慢慢地,当我和那些上了年纪的家族后人,聊老房子、聊老房子里的故事时,我渐渐有些明白了,开始觉得自己和这个城市真正发生了联系。

一年半后,这个专栏关闭了,但这些人、这些事印在我心里了。12年后,我决定重访其中的16个家族,写下自己的感悟。

严复的三子严叔夏曾经和他的二女儿华严(严停云)说:“做一颗棋盘上的棋子,生命把你怎么下,便怎么安。安,是做人第一要诀。”我想,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解决一个“安”字,只是每个人选择的方式不同。重访这些家族,寻找他们和他们的家族如何安心的故事,其实是让我自己安心的方式。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12年前的初访与12年后的重访,有何不同?

郑芳:12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其中最无能为力的莫过于生死。重新寻访那些家族后人,常常碰上老人已去世的情况。物是人非,仿若风筝断线。在国家历史上,这些老人多经历了清朝、民国及新中国;在家族史上,他们往往是最后一代曾经居住于家族宅院、有过大家族生活记忆的人。如今,这些家族宅院多数收归国有或改作他姓,其中多数被拆迁,少数成为博物馆等公共空间。即使被修缮为名人故居的,除了建筑的样貌还在,家族的印记却不多了。保留血脉温度的,只有人。人走了,血就凉了。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您曾说过,那些看不见的故事,决定这座看得见的城市。通过寻访、写作,您看见了福州的什么?

郑芳:福州是个复杂得令人着迷的城市,在今天看来,它的城市性格中有点“小富即安”的味道,但百年前的福州,血性方刚,出过很多真勇士。除了大家熟悉的林觉民,还有居于九彩巷的方家,这个家庭中的哥哥方声涛、嫂子曾醒、妹妹方君瑛、弟弟方声洞同一时期参加了同盟会,其中方君瑛在21岁时曾任同盟会暗杀部部长,方声洞在25岁时命丧沙场,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还有奉命炸断辽河铁路大桥的程拱宸,电视剧《潜伏》中余则成的“原型”吴石……

因为19世纪末的洋务运动,近代福州成为放眼看世界的前沿阵地。位于福州市中心城区的三坊七巷,是福州一处著名的景点。这片明清建筑群,曾经住着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载入史册的人物。

有时候,我也会怀疑,现世的福州和历史上的福州,真的是同一座城市吗?但,这就是福州。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对于家族过往,后人们一般都秉承怎样的态度?

郑芳:很多家族后人会用心收集大量和家族相关的旧物旧照。比如“电光刘”家族后人刘岳,从40岁开始就有心做许多与家族有关的事情,包括联系散落在全球的刘氏后人,搜集家族旧照,修复祖墓,定期祭扫,直到古稀之年。他说,做这些事于他而言,是一份责任,也是个让自己心安的过程。

沈葆桢的六世嫡孙沈丹昆也是如此,少小离家,但他每年会回福州宫巷26号的沈家大院,在与父母姐姐们曾经共同生活过的房子里小住一段。老房子住着并不舒服,上卫生间要经过一条长长的过道和一个小院子,冬天和春天潮湿阴冷,没有专门的厨房……沈先生曾经送我一本书,《相约回忆里》,书中集纳了他和四个姐姐回忆父母的文章。沈先生也常在微信里和我分享他和姐姐们的聊天记录,以及往来信件。在那本书里,在那些聊天记录里,在那些信件里,你能感受到,家是一段时光。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16个家族,有名士、名宦、名商,还有知名手艺人,您觉得他们可有什么共通之处?

郑芳:虽然这些家族后人都先后离开了大宅院,大多经历了一段动荡艰难的岁月,但家族的传统、规矩和习惯,在他们身上仍留有很深的印记。

今年97岁的龚钧智老先生,早年因为生活在由其曾祖父龚易图所建的三山旧馆,园林里品种丰富的植物,促发了他学习农学的兴趣,他后来成为了一位农学专家。工作之余,龚老的生活喜好、为人处世,仍能让人感受到一个淡泊名利、书画继世之家的风范。老人的书房叫“尺室”,很小,摆满了书画与书籍。采访结束时,龚老送我他自费编纂出版的邮票专辑。老人戴上眼镜,端坐桌前,在扉页上用小楷写下赠言,盖上印章,再用纸巾小心拭去多余印泥,那举手投足间的从容、淡泊,让人心生敬意。

63岁的陈天培是陈宝琛的族亲,做了四十年乡村医生。说起自己的人生,陈天培有些羞涩,他说他唯一的爱好是写诗词,只是相较于族中的众多名人,他觉得自己的水平不够。他曾经自费出过一本诗集《磨砚室诗稿》,诗集印刷排版并不精致,诗词中的对仗押韵也未必考究,但他的坚持让我反思什么是生活的趣味。

沈丹昆告诉我,他的母亲张瑞美弹得一手好钢琴,虽然36岁开始独自养大五个孩子的艰辛生活,但每年过节,她都会在家中,用琴声与孩子们欢庆。“文革”期间,母亲也会在夜晚,和几位乐友,关紧房门,小心翼翼地弹奏贝多芬、舒伯特的曲子。

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太多渠道教授谋生的方式,但少有人教你如何生活。他们让我看到生计之外的生活,看起来无用,却能帮你度过人生的困惑与困境,在漫长的时间里滋养你。

 


《16个福州家族的百年家史》

郑芳 著

福建教育出版社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邵竞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