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诗词大会启开新样本,诗和远方越来越近
分享至:
 (4)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徐燕婷 2017-02-11 14:11
摘要:曾几何时,我们厌倦形式带来的虚无感。诚然,没有灵魂的形式是死的,是令人可憎的,然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辅之以有效的形式,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终于以极高的收视率完美收官,并引发全民评议的热潮,在党中央力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它“忽如一夜春风来”,完美地落实了中央关于“综合运用报纸、书刊、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站等各类媒体,融通多媒体资源,统筹宣传、文化、文物等各方力量,创新表达方式,大力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文件精神。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自然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在举家团圆的春节这一黄金假期,在《奔跑吧,兄弟》等各类真人秀节目疲劳着人们的神经之际,它的推出,恰似一股清流,瞬间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眼球,在一道道“熟悉的陌生题”前,久违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古诗词的魅力也逐渐唤醒人们心底最柔软之处。人们惊叹于主持人的才识与气质,人们赞叹于评委的睿智与幽默,人们更惊喜于才子佳人的惊艳表现,16岁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学美少女武艺姝过关斩将最终折桂,粉丝们称这位“颜值与才华齐飞”的女子“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而40岁的农村患癌女子白茹云答对全部9道题目获得285分,最后以微小差距惜败姜闻页坦然离场,然其带来的不仅是一个催人泪下的励志故事,更让所有人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诗词大会渐行渐远了,其掀起的余波仍在继续。从挖掘各位选手到挖掘幕后制作团队,再到挖掘节目背后的文化意义,相信这一阵风还将持续一阵。于此同时,它也将重新激起人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而我们在关注赛事本身的同时,必须注意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式的重要性。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殊不知在某些时候,形式同样也能决定成败。

 

无独有偶,笔者想起了去年成为网红的浙江杭州富阳场口镇东梓关村农村回迁房,这片“最美回迁房”,以古朴的黑瓦白墙再现了吴冠中笔下的烟雨江南,宁静、淡远又不失灵动,并勾起了无数人心底的那一份“乡愁”。然而,要呈现这一份“水墨江南”并不容易,诚如设计师孟凡浩所言,“从设计到竣工,历史两年,曲折艰辛,失控中的坚持……”在设计者的坚持下,工程最终以极低的造价,满足了人们对故乡的所有幻想,也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往观瞻。然而最重要的是,这一载体,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并融合现代乡村生活元素予以重构,重新阐释了新时代的农村文化,勾画了一幅“熟悉而陌生”的故乡画卷。当然,它的示范效应也是巨大的,在浙江杭州地区一浪高过一浪的农村拆迁、新建浪潮中,它显然为水墨江南的再现提供了一个成功的范本。与诗词大会一样,“最美回迁房”的走红,偶然中亦有着必然的因素。农村回迁房千千万,唯独它一枝独俏,也在于它颇接地气的“形式”,即它完美融入了国人心底那一份挥之不去的乡愁及水墨江南的底蕴和文化因素。

 

那么,如何采用有效的形式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当下社会亟需考虑的问题。《中国诗词大会》也好,“最美回迁房”也好,在一片传统文化的弘扬声中,其恰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伊人,让人恍然,原来可以这样去弘扬我们悠久的传统文化。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等几项重点任务,而这每一项任务的背后,都涉及到如何运用恰到好处的形式去贯彻落实。怎样才是好的形式,具有民族特色的,结合地方特色的,契合人们灵魂的,喜闻乐见的,润物细无声的,才是最佳的形式。它必须是独特的“这一个”,又是颇接地气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绝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它需要国人在实践中摸索前行。总的来说,要处理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形式的选择要解决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众接受问题。现如今,很多人视传统文化为小众的艺术,高雅的艺术,视其为精英文化,对于其在当下社会的普及持一种悲观的态度,这实则是对我国传统文化认识不深所致。殊不知,传统文化都来自于民间,属于大众文化。比如诗歌,起源于上古时期的劳动号子,《诗经》中有许多诗歌来自于民间的民歌民谣。比如词,最初产生于歌楼酒肆之间以供娱乐遣兴之用,诸如此类,不一而足。传统文化来自于民间,回归于大众,是大势所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形式的选择中要考虑到不同文化层次大众的需求,要主动“放低身段”,从故纸堆中,从尊贵的阁楼中走出来,沉下去,完成雅俗共赏,从而提升大众的文化自觉。比如《中国诗词大会》所面向的观众各个年龄层、各个文化层次皆有,如何能够全民共赏?它采用的是“熟悉的陌生题”,让各个阶层的民众都能有所感悟和触动,同时,为了激活民众与古人相通的情感,题目在设置上更加“接地气”,切近当代人的日常生活,融合评委对于民俗背景等知识的讲解,并开通网络互动平台,从而成就了一档喜闻乐见的优质传统文化普及节目。

 

第二,形式的选择要解决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文化的传承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在现代社会弘扬发展,需要结合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要,并推陈出新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比如《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丰富拓展校园文化,推进戏曲、书法、高雅艺术、传统体育等进校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抓好传统文化教育成果展示活动”,这其实便涉及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问题。以中华经典诵读工程为例,当古音已失传,我们用普通话再现原作的精彩的同时,配以现代的音乐作为背景,形成传统文化的独有魅力。再以“最美回迁房”为例,它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审美的愉悦,又能受到拆迁者的普遍认可、喜爱,在于传承中考虑到实际使用的方便,结合了现代的元素,抛开了一味地仿古,用现代抽象线条来展现传统民居的魅力,在户型设计时,结合村民的使用习惯,每户设计三个小院,以供不同类型东西的安置,形成了融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特色民居。

 

当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恰到好处的形式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但也切忌为了形式而形式,使得本末倒置,埋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传统文化有着其固有的文化特质、传承规律,宜选择适合其传承、发展的形式,而不能共用一个套子,“批量化”推广。此外,对于部分根植于特殊区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地方戏等,要结合该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不同地域民众的特点、喜好等选择相应的形式,而不能盲目地推而广之,不然终究将“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致其水土不服而夭亡。

 

曾几何时,我们厌倦形式带来的虚无感。诚然,没有灵魂的形式是死的,是令人可憎的,然根植于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辅之以有效的形式,必将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诗词大会》也好,“最美回迁房”也好,显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美的样本,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路径。当然,借鉴可以,但绝不是简单的复制,如果来日各大电视台争相推出各类五花八门的诗词大会,如果全国各地乡村皆推出千变一律的黑瓦白墙营造的“水墨江南”,那除了令人作呕,再无其他。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作者:王多

图片编辑:曹立媛

题图来源:央视网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