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大道无为”和“采药超人”,谁更能亲近年轻人?
分享至:
 (8)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封寿炎 2017-02-09 16:06
摘要:在亲近群众、亲近年轻人方面,传统文化真应该好好向流行文化学习,不断改革创新,以新颖的形式包装厚重的内容,以求在现代社会里重新焕发生机。

青城山火了,因为山里白云深处,有位仙风道骨的“采药超人”。

 

——这是个段子,源于一位女游客的“脑洞大开”。当她面对青城山门口石刻上“大道无为”四个略有变形的繁体书法时,几乎一个字都不认识。她想到深山里采药仙人的传说,于是以为这四个字写的是“采药超人”。

 

毫无意外地,女游客被很多网友嘲笑为“无知”。当然也有很多人表达了理解和宽容。别说一位“95后”的小姑娘了,就是学富五车、阅历丰富者,相信都有人分辨不出变形之后的“大道无为”四个大字。平日里,人们在旅游景点、名胜古迹、博物院馆,面对各种题词、题诗,以及古籍、文物上的文字,不知所云的多了去了。在“采药超人”之前,网上早已流传着种种段子和笑话:“宾至如归”被认为是“妇女之宝”;“风景这边独好”被误读为“好狗边上飘”;“勤能补拙”被错认成“杜甫能动”,不一而足。

 

闹出这些笑话,有些确实是因为书法作品本身过于潦草,有些则缘于人们的传统文化素养不高。青城山是道教名山,“大道无为”四字蕴含着道家哲学的深刻哲理。只要具备一些基本的传统文化常识,哪怕字体看不懂,都不太可能把道教名山门口的石刻,那么无厘头地误读为“采药超人”。
   

离开这个具体例子来看,现实生活中,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陌生和疏远确实相当普遍。提起传统文化,年轻人都知道其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然而,对于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很多人又有着高山仰止般的敬畏感,甚至敬而远之,不愿意主动走进去。为什么?因为难。中学生中流行着一段顺口溜:“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鲁迅作品)。”文言文代表的传统文化,是中学生的“三怕”之一。那些文辞晦涩、奥古难懂的古文、古书,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知难而退。

 

与文言文、古诗词、古代著述渐渐少人问津相对照,则是流行文化在全社会所受到的热烈追捧。流行音乐、电影、电视、时装、时尚、畅销读物和大众传媒,无孔不入地渗透进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超人”这样的著名动漫英雄风靡全球,深受各国年轻人的喜爱。近日发布的2020东京奥运会宣传片中,蜡笔小新、路飞、地缚猫、美少女战士、阿童木等9个著名的日本动漫形象悉数登场,成为东京奥运会形象大使,可见动漫文化的深远影响力。加上国内不少青少年沉迷的玄幻小说、穿越小说,正是这样的时代文化背景,把“大道无为”的哲理,硬生生变成了“采药超人”这样的形象。

 

年轻人追捧流行文化里的“采药超人”,却不认识传统文化里的“大道无为”,这一点确实令人遗憾,甚至让人担忧。弘扬和复兴传统文化要做大量工作,也有许多办法和途径。其中,借鉴吸收流行文化的制胜法宝,也不失为一种重要的方法。流行文化通俗易懂、活泼生动,跟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因而更能引发人们的广泛共鸣,更容易俘获年轻受众的心。在亲近群众、亲近年轻人方面,传统文化真应该好好向流行文化学习,不断改革创新,以新颖的形式包装厚重的内容,以求在现代社会里重新焕发生机。

 

一旦探索出适当的形式,传统文化很容易展现出强大的魅力。在央视《百家讲坛》栏目的鼎盛时期,专家学者对于三国历史、儒家经典深入浅出的讲解,曾经引发现象级的收视热潮。当下正被全民热议的《中国诗词大会》栏目,同样通过新颖的形式来“新瓶装旧酒”,让古代诗词重新回到社会舆论的中心地带。《牡丹亭》等经典昆剧剧目的“青春版”改编,连续多年都叫好又叫座,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经典案例。故宫博物院以经典历史人物形象和著名文物为原型,开发推出的创意文化产品,也一直受到市场追捧和舆论好评。从表面上看,这些文化活动的成功要归功于新颖的形式,但实际上,它们成功的最根本原因,还是传统文化本身所具有的深厚底蕴和无穷魅力。

 

传统文化并非一成不变、铁板一块的存在。在漫长的历史中,传统文化经历着丰富多彩的流变,留下了摇曳多姿的身影。一方面,优秀的传统文化都具备动人心弦、直指人心的文化力量,另一方面,在这一内核之外,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又不断创新,异彩纷呈。单以中国文学的历史演化为例,就不难看出这一点。先秦文学里,《诗经》的《雅》和《颂》,多数篇章都是贵族统治者在酒宴和祭祀时候的吟唱,文辞晦涩、奥古难懂;反映民间爱情、劳动和生活的《风》新清动人,但不少篇章同样文辞深奥。汉赋逐渐变得形制规整、语言华丽、感情充溢、气势磅礴,“赋体物而浏亮”,与《诗经》相比已经更加爽朗通畅、明白易懂。建安文学慷慨悲凉,陶渊明的诗歌清新隽永,它们都更加贴近普通人的情感,具有“直指人心”的力量。唐诗宋词已经在各阶层中广为传唱,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元明清期间,庞大的市民阶层已经形成,作家在作品中主张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和道德审美,以鲜活的生活为源泉,创造出市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使文学作品获得前所未有的广泛传播。近代以降,从白话文、自由诗到网络文学、博客写作,文学从内容到形式的创新都大大加快,让人目不暇接。

 

在传统文化创新演化的历史中,在每一个时代,那些最受欢迎的艺术形式也往往最具生命力。哪怕到了今天,这一规律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继承、弘扬、复兴传统文化,也应该充分重视这一客观规律。对传统文化进行形式和内容创新,使之在保留精神内核的同时,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习惯,更易于被现代人接受,这是摆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成为现代人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仅仅停留在朗诵、背诵、默写的层面,则是传承和复兴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