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上观学习 > 文章详情
典故慧通|这么理解“与人为善”,有点对不住孟老夫子
分享至:
 (6)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王 多 2017-01-30 09:57
摘要:今人对孟子“与人为善”的理解,其实错得离谱。文化的经,是怎么念歪的呢?

语言这玩意儿,很有意思。现代汉语中的每个字、每个词乃至每句话,往往都是历史与文化积淀的产物,也经历了各种各样的“转化”与“变迁”。

 

有些语汇的“转型”,转来转去,似也无伤大雅;变来变去,应无参差大碍。比如管你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还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意思总归是那个意思,想来别无二致。但是有些词汇的“转身”,既不能无端“华丽”,也不能随意“平庸”,因为毕竟,这样的语汇本身,蕴含着思想、标志着文化、包藏着老梗,对这样的文化语汇,滥而用之,俗而化之,恐怕是对老祖宗优秀文化的不敬,更是对先进文化塑造的不力。

 

前段时间,在电视屏幕上,看到台上一位长者,谆谆和蔼地对台下的年轻人说,“人这一辈子,一定要与人为善。做人首先要和别人友善相处。这是做人的第一条准则”。长者说得头头是道,听者频频颔首称是。

 

与人为善,就是和别人友善相处,这种说法当今如此普及,生活中工作中早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并践行。当然,和别人友善相处,似乎也没说错些什么,人与人交往,多些善意,总是好的。

 

但是在我看来,这种理解实际上有问题的,至少不是始作俑者的原意;这种用法更是肤浅化的,矮化了原本立意甚高的行动哲学境界。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与人为善”这四个字应该语出《孟子》一书。前几天,为了较这个真儿,我翻箱倒柜,找到自己上大学时看“烂”的一本书《孟子》。当初为什么看这本书,盖因是杨伯峻所注,当时老师说注家那是相当权威。

 

因为有了好的注本,所以看得也比较细。没错,是孟子首提“与人为善”。在《公孙丑上》中有一段:“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在杨先生的注里,写得很清楚,与人为善的意思是——和别人一块做善事。“与”是带领、偕同,“为”是做,“善”是善行、善事。“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就是没有什么比带领别人一块行善是君子最重要的事情了。

 

再来看看我们今人通常的解释,我们把“与”错解为连词“和”,把“为”当作“相处”,把“善”意会为副词“友善地”,于是解释成了“和别人友善相处”。

 

和孟子相比,这样的解读实在差得太远了,不仅是理解上的离谱,更重要的是思想上的差距,云泥之别,高下立判啊。

 

为什么这么说?和别人友善相处,出发点多少有些自我的处世哲学,工具化色彩极其浓厚。这就如同“你只有对别人好,别人才能对你好”的人生哲学,二者是一脉相通。和别人友善相处,一来可以造成小环境的“其乐洋洋”,你好我好大家好,一团和气,相安无事。二来在这样的氛围下,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人十分“好相处”,于是乐意与你交往,甘心成为朋友。所谓好个性带来好人缘,好脾气带来好福气。

 

没错,这或许人生经验之谈,也有一定的道理,甚至在生活中可行。但是,问题在于,如果一切的友与善,是为了私与利;如果友善相处,演变为伪善相处呢?生活工作中,这样的事儿也不少,比如经常出现的和稀泥,摆平衡,明不争暗斗,和事佬背后捅刀子……

 

再来看看人家孟子。和别人一起做善事,带着别人一起去行善,这又是何等高的境界?!这已经不是从自我的小算盘出发,不是从处理人际关系出发,不是从混世哲学出发了,这是真正的大我,是济世情怀,是天下为重,是真正的大善,是真正的善者,是抛却了伪善的真善。

 

说孟子有思想,说孟子有高度,后人为什么把孔孟合在一处书写,名之“亚圣”,那不是没有道理的。圣人就是圣人,跟普通人不一样。如果孟子今天穿越回来,看到我们这么用他的“与人为善”,估计不太会好受。当然,如果人家圣人有大量,那是另一回事儿。

 

然而,带着别人一块去行善,就是孟子的原意吗?其实也不是,真正还原孟子的说法,可以看出孟子更伟大的地方。让我们再来看看那段原文:

 

“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於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孟子说)子路这个人,别人告诉他有错误,他就高兴。禹这个人,听到善言就会下拜。大舜更了不得,他把自己的善与别人分享,抛弃自己的缺点,学习别人的优点,取人之善修己之德。舜当过农民、陶工和渔夫,直到成为最高领导人,无不是取人之善修己之德。既从别人身上学习优秀的品德,又努力带领别人一块做善事,培养别人身上美好的品德。所以君子最重要的事情——带领别人一块去行善(目的是培养别人的美德)。

 

仔细解读孟子的思想,可以发现,孟子认为,圣人也是人,也会有缺点,甚至也可能有道德瑕疵,但是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就在于他首先能改正自己的道德问题,然后能修德,靠什么修,靠的是吸收学习别人身上的道德亮点,最后是用自己高尚的德行去感化别人,让别人修德,并最终带领大家一起做善事,举善为,达到有效治理天下的善治。

 

从这个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论,思想是非常深刻的。他认为无论是圣人还是普通人,道德修养首先是一个过程,其次需要学习修炼,第三是分享感化,第四是齐治天下。显然,孟子不是一个唱高调的,也不是后人讲的“不着边际”的理想主义者。他的善治理念,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和全方位的特点,而且是从现实的人性基点出发,非常实际。从这个意义上看,孟子既是圣人,也是一个生活中人。从这些层面理解孟子和他的“与人为善”,可以让我们真正体会和理解孟子的伟大之处。

 

所以,那种“与人友善相处”的庸俗解释,真的有点对不住我们孟老夫子啊!


主编:王多

图片编辑:项建英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