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观察 | 做“试验田”还是守“自留地”?打破改革和治理中的层层壁垒
分享至:
 (11)
 (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7-01-20 07:11
摘要:当一个问题涉及到政府、市场、社会的多个主体,或涉及到政府内部的多个机构、多个部门,这种壁垒森严的倾向愈是突出,就愈是造成问题的无解。而今天社会,恰恰充满了这样的综合性问题。

 

上海自贸区成立三年,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今年“两会”上,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再次强调自贸区“是国家试验区、不是地方自留地;是创新高地、不是政策洼地;是苗圃、不是盆景”。

 

以制度创新而非优惠政策为核心,是自贸试验区建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特殊区域”的最大特点。这种区分的本质不难理解:比拼优惠政策,也就是固守“自留地”,潜意识里是一场“你退我留”甚至“你死我活”的取代性竞争,本质是闭守;比拼制度创新,则指向可复制、可推广的共识与共赢,本质是开放。只有在后一个层面上,自贸区才称得上是“改革”的“试验田”,各项措施才不负“改革”的本意。

 

谋求共识与共赢,也是今天社会应当秉持的方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诸多方面的改革任务,都带有某种“试验田”性质。各项改革需要“系统集成”,而不是相互对冲,这就意味着改革主体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处理相关问题——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谋求改革的长远共识,并依据这些共识,跳出简单甚至狭隘的既得利益、局部利益、部门利益、短期利益。

 

对政府而言,破掉“自留地”,并破除根深蒂固的“自留地意识”,是其在处理各类改革尤其是自身改革时最关键也最艰难的问题。很简单,“自留地”背后都是利益,而改革势必触碰既得利益、调整分配格局、触动“奶酪”。很多时候,改革遭遇“肠梗阻”,就是由于某些不当既得利益的阻拦;而如果制约改革的“自留地”不能在改革中被破除,甚至借改革之名逆向扩张,则难免改革同其初衷南辕北辙。

 

同时,过度强调“自留地”也是治理的阻碍。既得利益、局部利益、部门利益的固化,常常体现为市场主体、社会主体和行政主体相互之间,以及行政主体内部的层层壁垒。简单地说,迷恋于“自留地”的地方,政府与企业、社会之间不会有足够的沟通协作,而是充满了二元对立和“各为其主”;政府各部门之间也常常“老死不相往来”,各管一摊、各执一词。

 

当一个问题涉及到政府、市场、社会的多个主体,或涉及到政府内部的多个机构、多个部门,这种壁垒森严的倾向愈是突出,就愈是造成问题的无解。而今天社会,恰恰充满了这样的综合性问题。细数今年上海“两会”上的热门话题,从中小学生减负到缓解儿科看病难,从食品安全监管到中小河道整治,几乎所有问题都涉及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公众等方方面面,并与多个政府部门职能有关。此时,是固守一块“自留地”,还是高度融合、充分协作,直接关乎社会的走向。

 

“补短板”是今年“两会”上的热词。许多人注意到,过去一年上海“补短板”在多个领域取得成功,除了必要的法律保障、充分的社会动员外,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各个地区、各个部门打破壁垒,实现协同。包括“五违四必”整治在内,许多长期困扰城市治理的“短板”问题,其实都曾陷入“九龙治水”的困境,不同方面的执法和管理力量各为其主,结果作用相互抵消,甚至推诿扯皮。而一旦打破这种壁垒,陈年顽疾一朝得解,事实证明也不是难事。

 

也正是因此,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要“健全部门间协调配合机制”,以着力提高行政效能。这种促“和”不促“分”的思路,已经在政府改革中贯穿多年;同时,近年人大的地方立法中,也不断强调破除“部门立法”,以免让不当的部门利益“合法化”,形成更顽固的利益壁垒。此外,社会反复呼吁的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所指向的也是出于保守目的的“自留地”心态——当新事物不断涌现时,破了这些“自留地”,才可能迎来一片“试验田”。

 

当然,“自留地”本身并不是十恶不赦的坏东西,改革也不是完全不容“自留地”,把它们统统“充公”。但如何把握“试验”与“自留”的关系,乃至让原先的“自留地”也能变成一片“试验田”,从而获得惠及面更广、规模更大的改革红利和治理效能,创出一片发展新天地,则是对所有改革者尤其是政府管理者的考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