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王文娟: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
分享至:
 (15)
 (1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胡凌虹 2017-01-21 07:15
摘要:这位演员回答道:“老师,别人都不练,我一个人练,多难为情?”“小青年哪能有这种思想?”王老师有些激动地向我感叹道,“不管怎样,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要多练功,多实践。演员是比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就是工具,每个工具都是要训练的。”

第一次去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老师家时,她穿一条蓝色衬衣,戴一顶浅紫色帽子,一副褐色边框眼镜后面,盛着涟涟笑意,那带着乡音的糯软声音让人如沐春风。虽然已是鲐背之年,王老师看起来却很年轻,尤其是说到兴致处,示范某个动作时,那眼波一转后的眉目传神、顾盼生辉,那一抬手一挪步间的百媚千娇,真让人艳羡她的活力。


第二次去王文娟老师家时,天已转凉,她穿着一件有些泛旧的黑色毛衣,依然素颜,帽子也没有戴,露出了斑白的头发。“知道是你来,我就没怎么收拾自己。”虽已高龄,王老师思路清晰,一聊两个多小时。临近中午,想到她该用饭了,我便想起身告辞,不料她却说,不急不急,家里经常不准点吃饭。这个习惯是从他先生孙道临那来的。“以前他在的时候,时间抓得很紧,每天都是按钟点来算的,不是看书,就是写东西。到了饭点,我们喊,道临吃饭啦,他总是说,再写一会儿就来。于是,家里不准点吃饭就成了习惯。”


我想给王老师拍几张照,她起身去卧室描了一下眉,抹了下口红,戴上了那顶浅紫色的帽子,披上一条米色的、印有彩色花纹的大围巾,然后就容光焕发地准备拍照了。这样的装扮在那些精于装扮的后辈演员看来,也许太不讲究了。但生活中的王文娟就是这样随性,她所有的“斤斤计较”只针对舞台。

 

年轻时的军装照,右一张为与徐玉兰合影



“林妹妹”其实更像“孟丽君”



很多观众一提到王文娟,想到的就是《红楼梦》中的“林妹妹”。当年越剧《红楼梦》首演于共舞台,连演54场;之后越剧电影《红楼梦》上映时,几乎全国的观众都认识了王文娟。王文娟俨然成了戏曲舞台上林黛玉的代言人。实际上,“林妹妹”只是王文娟塑造的经典舞台形象之一。


去年3月,在“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上,观众看到了由王派弟子装扮的晴雯、祝英台、红娘、武则天、鲤鱼精、孟丽君等人物形象,这些性格迥异的人物都是王文娟曾塑造过的角色。其中《追鱼》里鲤鱼精的大段打斗,展现了王文娟戏曲武功的娴熟,《则天皇帝》中她所塑造的女皇帝,没有旦角的脂粉气,敏锐洒脱、处事果断,而且她还参与了剧本的创作。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中,王文娟曾塑造过200多个角色,因为演什么像什么,被称为“性格演员”。能文能武还能写,王文娟也是越剧舞台当之无愧的“多面人”。

 

图为王文娟(右)与大徒弟孟莉英在“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同台献演。 蒋迪雯 摄


塑造过那么多人物,最喜欢哪类角色?王老师用两个字概括:“多情。”“我演的角色,大都是感情比较深的。比如林黛玉,情感非常真挚。还有孟丽君,很独立,很真诚。孟丽君比较开朗,不像林黛玉那么压抑,所以那个时候连演两个月的《孟丽君》,有时还日夜连场,我都不觉得累。”


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深入人心,很多观众把她与林黛玉画等号,以为她像角色一样柔弱。事实上,王文娟的性格更像孟丽君,开朗直爽,颇有个性与胆量。上世纪80年代,越剧的演出市场虽然比较兴旺,但全院几百号人仅靠两个团的收入无法养活自己,还要靠国家贴钱。王文娟和一些姐妹觉得,“大锅饭”这么吃下去不行,剧团要有独立性,特别是艺术上的独立性。1983年,在文艺团体要“打破大锅饭”的号召下,王文娟与徐玉兰商量后,一起向院里提出率先改革的想法,后来成立了改革团——红楼剧团,自负盈亏、艺术独立、人事权独立。


退休后,王文娟虽然基本退出舞台,但是依然关注越剧发展。她看到现在有些青年演员平时都不太练功,尤其是不练武功,很着急。她曾问过一个青年演员,这位演员回答道:“老师,别人都不练,我一个人练,多难为情?”“小青年哪能有这种思想?”王老师有些激动地向我感叹道,“不管怎样,要成为一个好演员,必须要多练功,多实践。演员是比较特殊的。手、腿、嗓子、眼睛等就是工具,每个工具都是要训练的。”

 

与孙道临恩爱一辈子

王文娟拿出手绢轻轻擦拭孙道临铜像


王文娟还告诉我,她发现,现在很多戏上演后,要么不改,要么就大改,有可能改好,也有可能越改越糟。“其实小细节是很重要的,好戏是一点点改出来,一点点磨出来的。以前我们演完戏后导演会召集全体演职人员开讲评会。舞台监督、琴师、演员等都会提出自己的疑问或意见。最后,导演对当天演出作总结,哪些地方有进步,哪些地方的表演感情投入不够。这样的讲评制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艺术监督机制,能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让我们的演出每天都有进步。可惜如今很少有剧组这样做。”



“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



经历了几十年风风雨雨,王文娟晚年的生活很平静,练练字,看看书,去老年大学学画画,翻看世界地图了解地理。“可惜我年纪大了,记不住了。现在想想也蛮后悔的,要是早点学,一退休后就学,那就好了。其实我先生在世的时候,一直劝我多学习。”说着,王老师回忆起了一件事:刚退休的一段时间,她觉得以前学戏、演出太辛苦,退休了就好好放松一下,于是常去打牌。孙道临就很生气,觉得太浪费时间。王文娟笑着告诉我,这是他们夫妻俩相处几十年唯一争执过的事。不过,沟通过后,孙道临觉得王文娟的想法有点道理,而王文娟也了解先生的良苦用心。


我问王老师,最欣赏道临老师什么?王老师笑言,最欣赏他的博学和勤奋。“他懂的东西很多,一件事情就能讲半天。我从小学戏,文化程度不高,道临总是鼓励我多读书。结婚以后他给我列了一份详细的书单,还专门把适合我阅读的书整理出来放在一个书架上,方便我看。”

 

经典的黛玉形象留存观众心中

孟丽君扮相那样飒爽

生活中不事浓妆、舞台上特别讲究的王文娟


我不由羡慕地感慨道,道临老师真细心。“是啊!他心蛮细的,一点大男子主义都没有。”王老师开心地点头附和道。每次孙道临去北京,都会带回两斤她喜欢吃的蜜枣。更让她感动的是,一旦孙道临的北京亲戚要来上海,他都会事先跟他们讲清楚,“文娟家务不太会做的,你们不要叫她做”。


虽然演戏时非常较真,但是生活中的王文娟很马虎。“我整理衣物都整理不好的。所以我如果要出门,行装都是道临帮我整理的。”这里还有一个“插曲”:一次孙道临要到广州去,因为实在太忙,没时间整理行装,王文娟就自告奋勇地说,我给你整一整吧。她和女儿一起帮忙理好了行装,孙道临夸了母女俩,也没有检查。不料,第二天,孙道临专门来信“谢谢”母女俩——洗澡时,他发现行李中没有替换的内衣裤,只好跑去外面买。


王文娟几乎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倾注在越剧上,把光鲜和讲究都留在舞台上。


“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在天蟾逸夫舞台连演三场,场场爆满,非常成功,但王文娟回忆起来,依然有不满意的地方。“这次专场跟以前不同,我是穿着高跟鞋登台的。但在上海演出时,我发现鞋跟容易陷在台上的绒毯里,走路不稳,所以后来去绍兴演出专场前,我专门练习了穿高跟鞋走台步,蛮有效果的。”


“台上演戏要复杂些,台下做人要简单点”。这是王文娟经常挂在嘴边的,也是她一贯的人生信条。临走时,王老师送给我一把为专场演出定制的扇子,我请她给我签个名。不料,王老师签名时,在我的名字后面还加上了“老师”二字,这让80后的我愧不敢当。但她却温和地笑着说:“要写的,要写的。”生活中,王老师就是这样平和谦虚。


谈及事业上的成就,王文娟说:“我天资平平,无非是肯下一些纯粹的‘笨功夫’,如果算是侥幸有所成就的话,只不过是这一辈子没有太多杂念,把有限的能力,全部投入到演戏这一件事情上而已。”


演戏时的讲究、生活中的随性,这大概是大艺术家与时下所谓明星的最大区别吧。


本文组稿、编辑:伍斌  本文照片部分为资料照片,部分来自东方早报及网络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