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前沿风 > 文章详情
两座“食物银行”,两个不同命运的“分享冰箱”
分享至:
 (20)
 (15)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尖尖 2017-01-17 06:56
摘要:两个分享冰箱距离2公里之隔,在去年10月先后向百姓开放,但命运却不尽相同。

 

上海有两个颇为有名的分享冰箱。

 

它们一个设在居民区里,由小区志愿者管理,投放由专业社会组织募集而来并经过检验的包装食品;另一个设在饭店,由店员业余时间投放和看管,食物来源是饭店的当天菜品和附近居民自由投放的包装食物。

 

两个冰箱距离2公里之隔,在去年10月先后向百姓开放,但命运却不尽相同。

 


管理完善却遭“冷遇”


 

 

下午四点半,位于普雄小区的“长寿社区食物银行”距离关门时间还有半小时。天色渐黑,室外气温开始下降,但食物银行内依然温暖。两名志愿者在聊着下班后回家做什么菜,偶尔进来两三位居民,也加入到她们的闲聊当中。分享冰箱里,还有7盒玉米片静静地躺着。

 

早上八点开门时,志愿者往冰箱里投放了13盒玉米片和20盒牛肉干。一天下来,牛肉干已经取完了,玉米片还剩一些。一本食物领取登记本,按顺序列明了来取食物的居民的姓名、精确到门牌号的地址、电话号码和所取食物。

 

 

小小一个冰箱,面向的是周边普雄、谈家渡和武一,共三个居民区上万户人家。分享冰箱的食品来自周边的超市,由社会组织“绿洲公益”负责募集和质量审核。食物的安全性有保障,而且日常也有志愿者看管维护。

 

“来取食物的基本上都是小区里的老人,小区里经常碰面也都熟悉,很多人来领过几次就不好意思再来了。而有些外区的居民,则多是抱着好奇心过来的。”志愿者说。

 

志愿者告诉记者,上午,食物银行来过一位流浪汉。他说自己已经很多天没吃饭,问有没有面包或者方便面。但分享冰箱里只有玉米片和牛肉干。“这个没有地址和电话的登记者就是他。”志愿者给记者指了指登记册上的名字,一个潦草得无法辨认的名字,后面写着:“牛肉干”。

 


自由取食反遭“哄抢”


 

 

晚上六点,城市里华灯初上,人们迎着寒风、迈着匆忙的脚步赶在回家的路上。位于西康路和长寿路路口一家名叫“兜约”的饭店里,食客开始逐渐多起来。在饭店门口,记者看到了这个被媒体报道曾引发老百姓“哄抢”的分享冰箱。

 

每天,周边的居民都会过来投放一些独立包装的食物和饮料,而中午11点和晚上4点半,则是饭店的固定投放时间,除了当日的菜品,每天还会投放32包牛奶,20盒桶装方便面。

 

随着来拿食物的人越来越多,饭店开始采取多次放投放的方式。“两盒或三盒地往外放就不至于一下子拿完。一天能投放15盒左右,最高峰达到20盒。”店长谭俊告诉记者。

 

 

说话间,一名店员把一盘红烧肉分装在三个保鲜盒里,放进了分享冰箱。五分钟以后,一位老太太过来,利索地拿了两盒就离开了。又过了几分钟,一个穿着工装、背书包的中年男人过来,打开冰箱瞧了瞧,拿走了几包饼干。

 

这时,有个拄着拐棍的流浪汉走过来,他在冰箱前看了一会,正犹豫间,谭俊走上前告诉他:“这些菜都是今天的,可以免费拿的。”老汉看了他一眼,应答着:“哦,我就看看……”又徘徊了半天,最终没有拿任何食物就走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来拿食物的人谭俊基本都认识了。“来得比较多的是本地的老人家,他们到点就来拿;背书包的是附近工地的工人。”谭俊说,像流浪汉这样的是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可是往往不好意思拿食物。

 


一个冰箱,一面镜子


 

老梁也是这附近的流浪汉,他患有视网膜疾病,手术失败后几乎看不见东西,妻子是智障,两人都找不到工作。六年前,老梁带着老婆从老家到上海来讨饭吃,两口子垫着一条被子守在长寿路天桥下已经第六个年头。

 

 

有一天,谭俊给他们送来了一盒热菜,告诉他们饭店的冰箱可以免费领食物。老梁将信将疑,到饭店门口看了几回,却没有把食物拿出来,这时店员会跟他说:“拿吧没关系,真的是免费的……”

 

今年冬天特别冷,全靠这个冰箱,两口子每天都能吃上饭。老梁说现在他每天都会去领一份菜和一些饼干,但不会多拿。

 

当初在饭店门口设一个分享冰箱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帮助周边的流浪汉和起早摸黑的环卫工人。“长寿公园附近有很多像老梁这样流浪的人,他们没有家,拖家带口睡在天桥下、车站边、银行里。”谭俊告诉记者,在他们饭店也有很多外来的年轻人,因此有同理心。

 

 

然而分享冰箱开出来以后,谭俊遇到了很多问题。“来拿食物的人中,最多的是社区低保户和老人,他们会在附近‘蹲守’,一到点儿就来拿食物。”谭俊告诉记者,有一次,店里煮了一锅土豆牛腩,这个菜特别吃香,一放出去就被老太太们抢光了。店里有个上海小伙子,不停劝他们一人拿一盒,但他们就是不听,小伙子最后急了说:“你们这样真是伤透了我的心啊,让我们这些年轻后辈怎么想啊?”谭俊说,一个冰箱其实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些人的素养。

 


“冰箱们”的困惑如何解


 

 

两个冰箱遭遇不同,困惑却是相同的。

 

普雄小区八号楼当了30年楼组长的李阿姨告诉记者,老小区有一些老年人生活困难,免费食物能减轻他们的生活负担,但她也提出,如果天天过来拿,老人家拉不下面子。“毕竟是免费的食物,还要实名登记。”关于登记制度,食物银行的志愿者表示,那是为了防止人们多拿,保证每个人一天都只能拿一次。

 

那么无需无登记,无人限制取食呢,则会出现饭店的情况:拿得最多的往往不是最需要的人群。为了解决这个困惑,如今兜约饭店开始和长寿路街道、“绿洲公益”达成合作,每天街道都会派一位志愿者过来专门管理分享冰箱,劝导人们不要多拿,如果看到流浪汉,就主动帮忙取食物。

 

如何让食物抵达最需要的人群,分享冰箱的困惑到底有无解法?

 

对于分享冰箱的做法是否可持续,上海交通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宪指出,关键在于如何识别需要帮助的人群。“城市里每天人来人往,免费食物面向所有人,相当于对象无穷大,几乎没有办法识别,只能靠人们自觉。”在社会还没发展到发达阶段时推行“不设限”的分享冰箱,恐怕只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陈宪指出,可以借鉴香港有些慈善机构的做法,他们会定期让穷人来领食物,但这些食物不是完全免费,而是要收取一点点费用。“这在经济学上相当于设置一个小小的门槛。如果完全免费就会造成浪费,就算不迫切需要的人也会来领食物;但如果需要花钱,不是真正需要吃这个食物的人,就不会花钱来换这样一份食物。”

 


本文图片:黄尖尖 摄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jfshquxian@163.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5)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