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观点 > 时评 > 文章详情
观察 | 执行数为何超了预算70倍?除了亮“账本”,政府还能再说些什么
分享至:
 (6)
 (1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朱珉迕 2017-01-17 07:18
摘要:对政府而言,有意识的“多说一点”,效果远远好过无意间的“无可奉告”,哪怕多说的这些有可能自找麻烦,甚至是自揭短板。

继去年首次辟出固定时段安排代表审查预算报告后,今年市人代会延续了这一做法,继续释放对“钱袋子”较真的信号。而今年预算报告中,部门预算公开从主管部门拓展到所有预算单位、预决算公开向乡镇一级预算单位延伸、公开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以及增设市对区政府型基金转移支付分区预算表、政府债务余额和限额情况表,首次披露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收支情况等做法,都意味着政府预算的透明度和公开力度在进一步提升。

 

对上述变化,市人大代表们不吝美誉。但在褒赏之余,仍有不少代表紧盯预算“吹毛求疵”——有代表追问,2016年有一些预算项目,最终决算支出超出预算数倍,最高的一项决算支出甚至是预算的7000%。几经审校的预算报告应该不会是“印错了”,那么这些超预算支出为何发生?这最好有一点公开的说明。也有代表提出,公众关注的“三公”经费预算,每年均比上年有所压减,但“三公”经费的执行情况,在次年的预算报告中却始终遍寻不得。换言之,对于“三公”经费,公众只知政府“准备花多少”,不知实际上“花了多少”,而仅仅对“准备花多少”进行比较,并不足以对政府的“节约”程度作出最终判定。

 

当然,“三公”经费执行情况并非一本“糊涂账”。提出意见的代表自己补充道,由于统计方面的因素,每年“三公”经费执行情况需到年中确认,并向市人大常委会汇报——他追问得来的这个答案,仍然留有一点遗憾。在其看来,即便确数不定,年初也可统计出一个预估数值,并向全体人大代表报告,只有这样,每次对“三公”经费预算的审议才算得上善始善终。

 

这类追问频频出现,意味着人们对预算的“锱铢必较”正在进一步加深。事实上,不断加大预算公开力度、提高预算透明度,近年渐渐成为全国性共识,也是交付人代会审议的预算报告体现出的显著特点。但愈是如此,对于预算公开和报告,人们愈是有更高要求。从早期大多数代表看不懂预算报告“求普及”,到后来看懂报告后对预算数据“求公开”,再到有了数据后对关键问题“求解释”,这一条脉络变迁,之于预算监督是进步不断,之于政府工作则是责任不息。

 

预算的核心是数字。这些年政府“亮出数字”的努力已经不少,并且仍需继续努力。不过,这还只是接受预算监督的一个层面。此前在国内一些地方,预算监督的程序都有,政府预算公开范围也在扩大,但仍不时曝出“天价采购”、“沉淀资金”或是某些预算项目沦为“僵尸”的新闻。很多时候,单单几个数字还不足以看出预算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也难以进行编制和执行环节中的绩效评估,以至于有时连公开数据都充满水分,预算监督也就形式大于内容。

 

上海较少出现这类问题,但预算公开的努力仍有“更进一步”的需要。首先是亮出“怎样的数字”。比如有了预算数,还要有对应的执行数,必须两两对应,才能全面评估变化和趋势。而后,对亮出的数字“意味着什么”,也需坦诚相告,以便监督者能透过数字读出政府绩效——数字本身当然会“说话”,但一方面数字未必会“说”出所有代表们需要听到的“话”,另一方面毕竟还不是人人都有能力看懂数字背后的奥秘。而这就是考验政府公开意识和诚意的时候。很多时候,有意识的“多说一点”,效果远远好过无意间的“无可奉告”,哪怕多说的这些有可能自找麻烦,甚至是自揭短板。

 

对政府而言,这或许有点吹毛求疵,但在接受民主监督时,政府理应有接受吹毛求疵的雅量。而监督者“吹毛求疵”的目的,也不是真的要“将”政府的“军”,或是刻意要出出政府的“丑”——即便是自揭短板,对一个成熟而规范的政府而言,也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反倒是提升效能、改进工作乃至调整政策措施的良机。不少政府部门常常抱怨,某些方面财政投入久久不见效,某些方面的社会需求久久难对接,甚至有时政府做了“好事”却不讨群众欢喜……如果能在“亮数字”的基础上进一步作文章,或许如此种种问题,都将不成问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