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朝花时文 > 文章详情
当孩子喊出的第一声是“啊嚏”
分享至:
 (3)
 (0)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周云龙 2017-01-16 07:52
摘要:这位电视同行客居北方一座名城,她的小妞学会的第一句话不是妈妈爸爸姥姥奶奶,而是“啊嚏”。

朋友圈里,同事深夜发“微”:宝宝4个月了,今天晚饭,把他放在婴儿车里躺着,忙里忙外的,没顾上他,突然听见他大声喊出了“妈妈”,让我又惊喜又惊讶,一般小孩都只能发出单音节“妈”,宝宝却喊出了双音节,太有趣了……


做父母的几乎都会为孩子的第一声呼唤喜出望外,我当年还特意用收录机录下一段儿子最初的喊声“ba—ba—ba”,一直作为不可删文件,珍藏在电脑D盘里。


其实,每一个健康婴儿喊出的第一声,大抵都是这些。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在学会说话前,舌头尚不能如成人一样自如移动,但在张大口的情况下,舌位又恰巧处于低元音a的部位。辅音与元音一结合,就可以发出近乎pa和ma的发音。婴儿喊着pa、ma的时候,可能有着不同的意图,比如:饿了,困了,不舒服,或表达惊讶等等。陪伴一边的父母很可能误以为婴儿是以这样的声音在呼唤他们,便兴奋地指着自己,说,“对,我就是你爸爸/妈妈”。于是,父母的名称就这样由大人们“确定” 了下来。有意思的是,世界上有3000~4000种语言,无论何种语言,“爸爸妈妈”的发音都大差不差:“baba mama” 或“papa mama”,看来,天下父母,所见略同。


国外有学者研究证实,女性每天平均要说2万个单词,而男性平均为7000个单词。推算一下,人一生大约要说几亿个单词。我之所以对孩子人生第一声清晰的呼唤有着极大的兴趣,是因为无论什么肤色、什么人种、什么民族、什么地域,人的第一声都有着不约而同的共性,显然是“人之初……习相近”嘛。不过,此刻重提这个话题,是因为一位电视同行的最新发现——她的孩子9个月大,并无与众不同之处,却在牙牙学语之时发出异于常人的声音。这个声音,突然颠覆了我已有的认知。


这位电视同行客居北方一座名城,她的小妞学会的第一句话不是妈妈爸爸姥姥奶奶,而是“啊嚏”。对,竟然是“啊嚏”!这是因为,雾霾一来,这位同事的鼻炎都准时发作,有时一天可以奉献上百个喷嚏。日复一日,小孩自然而然地就跟着妈妈的发音走了。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准确地说,这是“不自然而然”了。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气象学家这一诗意的表达,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气象灾害所证实。令我吃惊的是,空气中小于或者等于2.5微米的那些可入肺颗粒物,即PM2.5,不仅对人体健康有着很大危害,不仅增加死亡风险,它竟然还改变了人类由来已久的语言习惯,是不是可以视为一种“语言转基因”?当“啊嚏”替代了“妈妈”“爸爸”,是不是也意味着我们的后代不再乐意与天下之爸爸妈妈为伍?著名的蝴蝶效应,是不是有了一个与时俱进的新名称:PM2.5效应?


每当北方城市雾霾天气来袭,朋友圈里都是段子爆发的季节,有图有真相,满满负能量。那个不会喊妈妈却会说啊嚏的小妞,倒是给了我一点灵感,也许可以做这样一个公益广告:一位新手爸爸,因为生计,不得不早早赶去郊外的企业上班,每天甚至来不及和身边熟睡的孩子做一个鬼脸。企业的车间里,忙忙碌碌。高高的烟囱,一刻不停地排放着污浊的黑烟……当忙碌的新手爸爸有一天回到家里时,发现妻子正在不停地打着喷嚏,孩子一边笑着乐着,清楚地喊出一声:啊嚏。他,一时不知是该笑喷还是该泪奔,赶紧引导孩子喊:妈妈……爸爸,而孩子的回答依然是:啊嚏……啊嚏。新手爸爸表情复杂地用手机录下一段短视频,然后上传朋友圈,然后这段视频火了,然后这段20秒的视频引发了一场历时数载的环保风暴……


作为媒体人,冥冥之中我期待的是这样一种蝴蝶效应。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啊嚏!


本文组稿、编辑:伍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0)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