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科教 > 创新之城 > 文章详情
过于看重身份和人情,对中国科学家做出世界级科技贡献有负面影响?
分享至:
 (2)
 (9)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黄海华 2017-01-15 13:35
摘要:中国是一个“身份”社会,追求一个更高的身份往往是社会的共识,但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求实和客观,需要不断挑战权威。

过于看重身份和人情的社会特征,对中国科学家做出世界级科技贡献有负面影响。这是俄亥俄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张晓东,在未来论坛圆桌会发表的对于创新科研生态系统的看法。

 

顶着各种头衔,就成了一流科学家?


尽管在美国工作,但张晓东经常往返于大洋两岸从事科技交流与合作。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身份”社会,追求一个更高的身份往往是社会的共识,即使在大学里也是分级别的,但科学精神的本质是求真、求实和客观,需要不断挑战权威。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选拔和评估过程容易产生不确定性、不严格性和不公平性。中国是一个儒家“耻感文化”社会,判断行为对错的标准往往是依据所处环境中他人的评价和态度。人们对于成功的渴望,更多地是出于外在压力。


张晓东认为,现行的学术贡献评价机制对中国科学家做出世界级科技贡献同样也存在负面影响。各种各样的人才计划某种程度上强化了“身份”社会,而且出现了多种荣誉集于一身的重叠,这些人能够得到更多的待遇和科研资源。这无形之中造就了一个错误的认识——一个“顶级”学者一定要有这些荣誉。难道顶着这些头衔,就成了一流科学家?


如何在评审中用制度将“人情”分离?如何让科研环境多一些自主,少一些不良行政干预?如何摆脱肤浅的量化排名评估?张晓东觉得,各种“记工分”式的量化指标都不是科学的评价方法,应由学术共同体和科学同行等来担任科研价值的评价主体。

 

发表论文不是目的,只是为自己的工作做广告

 

2009年,《纽约时报》评选出的20个最有商业价值的创新技术,其中17个和计算机相关,计算机的研发改变了世界。作为一名计算机科学家,张晓东从这组数据谈到了基础研究所需创新文化的基本要素。


首先是自由和包容的学术环境。独立和批判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要为科学家提供一个可以讨论乃至辩论,可以激发思想和坚持真理的乐园。研究者并不需要证明自己的优秀,而是在一个优秀的群体里成就大业。


其次是充裕的科研支持。生活要有尊严和保障,科研基金是充裕和自由的,科研活动是独立的,不受干扰的。


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科学家来说,发表论文不是目的,只是为自己的工作做广告,论文的影响和价值才是最重要的。考量一项基础研究的学术贡献,应该看其是否促成了新技术和新产业。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9)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