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区情 > 十二公民 > 文章详情
挑选好律师,不听“口碑”而看数据,AI到底怎么影响你打官司?
分享至:
 (9)
 (1)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琼珂 2016-12-30 06:50
摘要:让数据为法官说话、让数据为当事人跑腿、让数据为司法公正加分,这是否可行?

文/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 陈琼珂

 

一位略带苏浙口音的领导上台致辞,话音刚落,他身后的大屏幕上便出现了他口述内容的文字。虽然有几处略有出入,但整体准确率也有八九成左右。

 

这一幕引得台下来宾啧啧称奇。12月28日,在上海一中法院举行的一场“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智慧法院”研讨会上,百余位来自法院、高校、律所、企业的嘉宾,围绕智能技术如何服务司法活动的主题展开讨论。积极拥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这些新技术,已成为各方共识。

 

法庭书记员的福音

 

语音识别技术是一项人工智能,已经得到广泛运用。另一方面,法院面临的案多人少矛盾,已十分突出,其中大量的工作是案件文书录入和书记员庭审速录和案卷整理,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法官工作提效的瓶颈。

 

今年7月,上海一中法院率先试点运用庭审语音智能系统,功能涵盖语音采集、实时转写和庭审笔录修改编辑等,可将庭审语音同步转化为文字并生成笔录。这可谓是法庭书记员的“福音”。

 

法院的书记员数量有限,而当庭的记录工作需要快速录入,高强度的工作常令他们疲惫不堪。这套语音识别系统的强大功能,可让庭审笔录的产生变得快捷准确,书记员“重点对一些专业术语和过于口语的内容进行修改,大大减轻了记录压力。”当然,这是在庭审参与各方普通话不算太差的前提下。

 

试点情况显示,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该系统语音转写准确率保持在 90% 以上,庭审笔录可在闭庭后即时形成,完整度达 100%,且具备三大优势:首先,记录内容精确度高、完整度好、补充性强,改善了庭审笔录记录不全、错误率相对较高等问题;其次,与以往纯粹依靠书记员人工录入相比,节省了人力成本,减轻了审判辅助人员事务性工作压力,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案矛盾;最后,庭审笔录可实时生成,缩短了笔录制作时间,提升了工作效率。

 

其实,上海一中院在此前还开发运用合议庭评议音字转换智能系统,在合议庭成员讨论案件时运用,也是全国首家。具体而言,他们通过最新的人工智能语音技术,提高了笔录制作效率,还能实现评议过程“全程留痕”,防止评议流于形式, 推动合议庭评议规范化。

 

该院陈立斌院长介绍,下一步要推进智能语音技术运用到法院其他工作上,实现法官裁判文书口头制作、会议语音实时转写等功能,还将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提高法院工作质效上的新融合点,结合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专家决策支持系统等技术,建立人工智能学习模型,打造办案智能机器人,为智能辅助法官办案开辟新的实践空间。

 

法官好帮手

 

对法官而言,如果有一种东西能减轻他们办案、执行的压力,那将是非常乐见的。幸运的是,新技术将成为他们的好帮手。

 

上海交通大学杨力教授认为,司法人工智能可以给法官、法院领导、立案团队等多种主体提供帮助。比如,智能系统可以通过司法大数据智能分析,帮助法官根据案件情况,自动生成裁判文书。针对案件的每一个要素,系统自动提供相关的法条和相关指引、标准等判决依据。针对法官的判决结果,系统提供智能判决结果供法官参考。

 

C:\Users\c\AppData\Roaming\Tencent\Users\12679145\QQ\WinTemp\RichOle\Z`FH[5{D[6PT`QZNYGCNGTS.png

智能系统会将案件相关的所有有用信息提供给法官

 

事实上,上海法院已经将此运用于实践,譬如C2J审判辅助系统,就是大致的集成思路。依托20余年的海量数据,上海法院建立了案件审判态势专题分析、执行大数据分析、金融诈骗犯罪专题分析、道路交通案件分析、司法改革成效评价等多个大数据专项分析系统。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介绍,以道路交通案件专项分析系统为例,通过对历年来道路交通案件的信息采集分析,总结审判规律,为法官快速审理此类案件提供案例检索、赔偿计算、文书自动生成等功能,同时也为地区改善道路交通情况,完善道路交通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奉贤区法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大数据分析模型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堪称执行利器的执行大数据分析系统。据介绍,这套系统具备了全方位掌握被执行人行踪、被执行人财产动态信息,精确评估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等10余项功能,实现了执行决策和执行办案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确化,有利于破解被执行人难找、执行财产难寻、协助执行人难求、应执行财产难动等问题。

 

按照杨力教授的说法,司法大数据分析系统也是法院领导的助手:一则可以实时分析案件审理情况,让法院领导实时掌握案件进展,二来可以分析审结案件的审判偏离情况,可以让法院领导监控案件审判的质量。

 

大数据破解评价难

 

“常有朋友让我介绍一个专业水平比较高的律师,我觉得还挺难推荐的,相信在座不少人都有同感。”上海市司法局律师管理处副处长忻峰觉得,对律师进行专业水平评价的合理方式,一直是律师管理部门高度重视的一项课题,但又一直没有很好的得到解决。

 

为何律师专业水平很难评价?

 

忻峰认为,一方面律师作为一项专业服务业,其专业性使得对其进行专业水平评价的门槛很高,而且与科学技术领域不同,律师行业的专业表现难以适用整齐划一的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律师承办的个案千差万别,个案的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律师的专业水平,还同时受到司法人员和证据材料等多方面的影响,就更难从个案中来评价律师的专业水平。

 

大数据给破解这一难题带来了一丝曙光。最近上线的上海市律师行业信用信息平台里,就有以中国裁判文书网所公开的判决书作为数据基础来源的一些简单的数据分析。

 

忻峰介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大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律师业务推广中自称为“某某专业律师”,但我们很难知道这个信息是否真实可靠,而我们现在可以比较容易的获得一名律师所代理过的诉讼案件的案由分类数据,从而可以获知某一特定领域的案件占该律师所有业务的大体比例。那么换个角度说,如果我们看到一名自称为房地产专业律师的案件分类数据,发现房地产案件只占他业务的10%,那么这个专业律师的说法就颇可怀疑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律师的胜诉率的统计。个案的胜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从中也很难单独提出律师专业水平的因素进行考虑。但是如果有了大量诉讼案件作为分析的基础,胜诉率就有了一定的参考意义了,至少可以说明这名律师还没有在市场上获得足够的竞争优势来选择案源,或者该律师对案源的挑选还存在问题。

 

或许,以后再挑选律师,不用再口口相传,只需到数据库里查一番,便一清二楚。

 

 

往何处努力?

 

“一个人买高压锅很正常,一个人买钟也很正常,一个人甚至买一个火药也正常,买个钢珠也正常,但是一个人合在一起买那么多东西,就一定不正常了。”或者,一个人“一天之内坐了50辆不同的公交车转来转去,那这个人就可能很可疑” 。

 

10月21日,中央政法委举行第四次百万政法干警学习讲座,以科技创新在未来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为题,邀请马云进行讲解。马云说,“未来的政法系统,是离不开互联网、离不开大数据的。”按照大数据提前预判的思路,“坏人根本走不进广场”。

 

在听取马云的演讲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指出,要培育数据文化,善于运用大数据思维分析、解决问题、辅助决策。要以更加开放心态推进政法数据资源共享共用,更加注重设施互联、数据开放、资源共享,更加注重地区部门联动,不断增强政法综治工作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在专家看来,虽然发展迅猛,但现状还离真正的“大数据”、“云计算”相去甚远。

 

“数据孤岛是最普遍的形式,存在于所有需要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的系统之间。由于不同法院之间以及同一法院不同部门间的数据信息不能共享,相关的数据不能进行交流,数据出现脱节,即产生数据孤岛导致信息交流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百度法务部总经理谭俊指出,一个突出的问题便是,“数据孤岛”现象凸显,各个统计主体数据断裂。

 

谭俊认为,新中国成立以來,全国法院共审理近3亿案件,对这些数据的全面、充分利用是“大数据”应用的首要目标。同时,数据采集的科学性不足,数据上报的环节多,易受马虎大意等人为因素的干扰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客观性。

 

杨力教授也指出“数据条块隔离、数据信息失真”等问题,但更强调数据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往往是“懂数据的人不了解需求,而有需求的人不能很好地解释需求”。如何解决这种错位,将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处长曹红星提出,大数据是科学决策的驱动力,大数据分析系统能够通过充分运用、深入挖掘海量数据的潜在价值,为司法决策提供参考。“要让数据为法官说话、让数据为当事人跑腿、让数据为司法公正加分”,这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笪曦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