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深度 > 原点 > 文章详情
坐上“中国最暖心列车”,菜农带记者去听背后的故事
分享至:
 (82)
 (2)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陈凯姿 2016-12-21 17:27
摘要:列车一夜“网红”的背后:载了货物,更渡了人心。

连日雨天,把地势低洼的白石渡镇老王村,淋成一片水乡泽国。

 

52岁的肖招容站在田塍上,眼神流露出喜悦。在这湘南农村雾蒙蒙的冬日,村里被群山环抱着的一大片菜地,在雨中泛着绿油光。她呼唤了一声老伴:“再不下来,要赶不上火车了!”老头匆匆扒完早饭,撸过一双箢箕,套上雨鞋便下了地。

 

夫妻俩花了5小时,割出一把把芹菜、莴苣,在几个箩筐里码得紧紧实实,足有40公斤重。这些新鲜蔬菜,必须在一天时间内卖到城里去,否则就无人问津了。

图为老王村菜农肖招容。

肖招容和其他许多菜农,老早就知道一个“公开的秘密”:从郴州火车站每天中午开来一趟绿皮火车,在镇里小站停靠约40分钟返回,菜农们可以免费搭乘去市里卖菜。

 

这趟列车,其实是郴州站内部接送铁路职工上下班的交通通勤车。火车头拉着两节车厢,从山城郴州开往湖南境内最南侧的宜章县白石渡镇车站,行程52.2公里,用时约1小时15分钟。

 

肖招容只晓得从来不用买票,挑着菜筐直接上去、到站下车就行,列车员从未阻拦,只是高声地反复叮嘱菜农们“注意安全”“有序上车”。哪怕农民和他们携带的蔬菜瓜果,把两节车厢挤得满满。她更不知道的是,这是京广线上通行里程和用时最“短”的一趟列车。网友们把它称为“最暖心列车”,说它像“陆上渡船”,“载了货物,更渡人心”。  

 

这趟列车,沿线风景,肖招容每次都是看了又看,尽管画面已经再熟悉不过。哪里有座山,哪里有水塘子,哪个时间要进隧道了,她都记得清清楚楚。

 

如今,她的生活和这绿皮火车,越来越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袖珍”列车

缓缓停靠在白石渡车站的8629次通勤列车。

“最暖心列车”的正式名称是“8629/8630次列车”。它成为“网红”这件事,郴州站党总支副书记袁武感到有些意外。他清晰记得,从2012年7月1日开始运行,它的身份就是铁路职工上下班的交通车,非营业、不售票。

 

列车最初的设计,是一个柴油内燃车头,加挂“刚刚好”的两节车厢,从郴州站出发,途经郴州南站、坳上、太平里,到达终点站白石渡。全国铁路再次提速之后,原先路过这几个小站的十几趟列车不再经停,留下了这趟唯一的交通车。  

 

郴州多山,火车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人们出行的最佳选择。有时候考虑到车厢有些“富余”,对要求搭便车的乘客没有阻拦,后来菜农们也闻讯赶来,工作人员仍然乐于为他们提供服务,还配备了一名运转车长和客运员,负责客运调度和行车安全。  

 

“我们菜农做点小买卖不容易。”如果没有这趟便车,肖招容夫妇要把家里种的菜卖到郴州市区,不得不换乘公交车,来回辗转4次,掏36元车费,一年下来要多出4000元成本,相当于3个月的卖菜收入,而且还不方便。

 

冬天的郴州,一半阳光一半雨。肖招容卖完菜回去,不到两三天,田里的菜就借着阳光和雨水疯长,催促着她再次进城。

 

卖菜的营生,在镇里和县里都不好做,市场小,菜价也不高。离郴州并不远的白石渡菜农,都想着用最快的速度把菜卖出去。“想想,没这车还真难做事。”

 

下午13时30分,肖招容挑着两个菜筐,竹扁担被货物压弯,“吱呀吱呀”作响。大伙儿早早把箩筐排列在白石渡站台边,等着这辆“袖珍”列车。坐在菜筐边沿的几位老爹烟还没抽完,只闻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停下,菜农们立马起身,排着队陆续进车厢。肖招容说,在5月、6月蔬菜和水果旺季,搭这趟火车进城的农民有时多达200人。

 

车厢马上充盈着欢笑声。等淅淅沥沥的雨下上一阵,火车已经悄悄掉转好车头,车要驶向郴州了。肖招容当着大伙儿的面吆喝起来:走起了,走起了。

 

到达郴州的时间是下午15时,前往菜市场的途中就可以开始售卖了,生意好的时候,还没赶到市场,菜就卖出大半。

 

和几乎所有的菜农一样,肖招容晚上要在火车站附近找个10元旅社对付一晚,第二天早市把剩下的菜全部卖掉,等到中午再挑着空菜筐回去赶午饭。

 

在郴州站进站口,只要和检票员说句“搭交通车”,便可直接进站候车。肖招容不喜欢列车进隧道时,潮湿阴冷的空气灌进车内,但耐心等等,看着远处的光点渐渐变大,眼前出现一片开阔的田野,气温也似乎变暖了。

 

 

老人“专列”

 

回到家中的肖招容脸上有些倦意。这个时候,丈夫会端来热气腾腾的蒸米饭,和一大碗炖了很久又热了几次的鱼汤。

 

老实巴交的丈夫说起妻子,从嘴里憋出“贤惠”这一个词。湖南人习惯把妻子称呼为“堂客”,肖招容在丈夫心里,勤快、精打细算,是“能打满分的好堂客”。

 

老王村是镇里有名的“蔬菜村”。肖招容吃完午饭,稍稍歇息一会儿就要花很多时间,打理菜园。

 

她腰椎炎常犯,后背风湿也很严重。丈夫白天出门务工,晚上回来,绝不会忘记给妻子贴好膏药。肖招容有时深夜突然背疼,丈夫急得拿着用完的空药盒,打着手电筒走两公里山路去镇上敲门买药。

 

镇里种菜、卖菜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农家人。“现在赶上好时代,能赚钱补贴家用,有个小病小痛的,爬火车也没事。”肖招容说,山里人勤快惯了。  

 

家住坳上镇的李祖贵,是村里闲不下来的老人。在县里工作的两个儿子都嫌老人“太折腾”,本该养老的年龄,“还想在泥巴里面挖出金子”。老人不认同,说山坳坳里土层深又肥、水分足、温差大,光线也充沛,最适合种菜,不能把这么好的地废了。

 

村里的菜农,很多都不把种菜、卖菜当成生计。李祖贵在闲暇时间,往翻好的土里撒上一把菜籽,搭好菜棚,精耕细作。赚多少钱,不很在意,倒是隔三岔五坐坐这“专列”,和其它地方的老人们聊聊天,心里舒畅。

 

太平里乡的罗湘英今年65岁,是李祖贵在车上交的老朋友。上半年儿子把孙女接到郴州上幼儿园后,老人每周都要上一趟郴州,看看小宝贝。有时候给儿子一家带上鲜鱼和蔬菜,多了就顺便卖掉,给孙女买糖吃。

 

大多数人,一个月能赚一两千元。到了5月、6月,杨梅、西瓜、玉米、香瓜上市,能赚得更多,那时候两节车厢都被坐满。

 

菜农们经常坐在一起把价格商量好,不高不低。进城后或挑着边走边卖,或直接进菜市场,“抢”一个免费摊位,说笑中菜就卖完了。

 

罗湘英说,“免费列车”开通后,沿线的居民一传十十传百,都知道了这趟车会给菜农们“行方便”。

 

一名跟车客运员说,卖菜的大叔大娘们坐了好几年便车,也很明事理。有时车厢里会掉很多菜叶,下车前他们都会自觉拾起来带走,碰上客运员打扫忙不过来时,热心人还会主动帮忙清扫。“他们把这车看成自己的家一样。”

 

 

几本“账簿”

 

卖菜的有些不记账,就图不闲着;有的讲究,赚得再少也要拿个本子记账。就像,8629次通勤车从未记载曾给多少菜农免费搭乘,但白石渡人把这“方便”,理得清清楚楚。

 

这种“账簿”,白石渡还有好几本。

 

现任白石渡镇人大主席的陈友治,5年前来到白石渡时,还有火车靠站停在镇里的站上。那会儿的菜农,花上几元钱,也能坐上进城的绿皮车。火车提速之后,列车不再停站。绝大多居民出远门,都会选择同样便利的汽车。

 

但菜农是个例外。挑着大大小小的菜筐,坐汽车并不合适。交通车开通后,沿线菜农想搭个便车,铁路部门也就“顺势而为”。这样的“默契”,既方便农民,也为郴州的“菜篮子工程”解决了一大难题。

 

白石渡曾是湖南、江西和广东三省七县的物资集散地,后来更是受益于铁路运输。然而最近十年来,公路交通不断发展,加上铁路大提速后,镇上前往郴州市里的火车似乎只存在于人们的记忆里了。

 

这趟保留下来的交通车,机缘巧合之中,不但是沿线居民的一种交通方式,更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首先,当地的农业优势保留下来了。在白石渡,种菜是传统习惯。跟铁路部门一样,镇政府也曾“顺势而为”:发展蔬菜。从最初的政府引导,到后来农民看到甜头后的自发生产,白石渡镇的菜地如今已形成五六百亩的规模,还评上了“省级放心菜基地”。

 

当然,账本不止这些。白石渡镇副镇长邱俊华说起镇里的几件实事,老百姓无不认同。比如“放宽经融扶持准入门槛”,310户人共得到1400万元经融扶持,贫困户说“终于有了本钱”;比如“危房改造和异地搬迁”,全镇所有符合条件的家庭基本到位。

 

“农民很实在,好就是好,不好就是差。”陈友治看着眼前的“暖心列车”,不由感慨,“你看,菜农们坐上免费车,省了一点钱就会很开心。同样的道理,政府只要为群众办实事,他们肯定心里有数。我们都要问问自己心里到底装没装着老百姓。”

 

邱俊华的“账簿”上,还有一组令他们揪心的数据:全镇还有贫困户521户,贫困人口1438人。镇里的规划,是“争取建成占地2100亩规模的蔬菜基地”,让他们尽早脱贫。

 

比如,50岁出头的石长生。他瘫痪3年,无亲无故,似乎再怎么努力也进不了脱贫的名单。抗战年代,石长生的父辈从外地逃难至此,到长生这一代,沦落到了住废弃仓库、住桥洞的境地。

 

可这几年一切都改变了。扶贫政策下来后,瘫痪的石长生每月可以领取镇政府下发的500元生活费,加上320元的五保金,生活开支绰绰有余。今年又赶上县里的“金融扶贫”,县财政局对口出资近4万元,买了一套青砖农舍给他。村里有老人,自愿帮忙做饭、送饭。这让在桥底下住了两年多的石长生感到“重新活了一次”。

 

受石长生之托,村副主任邝雷刚将他的存折、收据保管好,一分一厘的花费,在账本上记得清清楚楚。

 

长生唯一的梦想,是能有个住的屋子,现在实现了。

 

 

一座“暖城”

 

宜章到郴州的古道上,有一首《九十里大道歌》。前3句是:一十里慢步悠悠到尧坡,二十里分水河边看风波,三十里折岭陡壁高万丈。

 

路难走,这是外人对山城郴州的第一印象。而火车,是这湘南边城人们心里的“依赖”。

 

“最暖心列车”红遍网络,源于一名摄影者上传的几组照片。他叫周开发,是郴州市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周开发用了3年时间追踪拍摄这趟“菜农专列”。当他得知列车“不对外售票,一直坚持为沿途百姓尤其是菜农提供免费的乘坐服务”时,便下决心用照相机记录。他跟随菜农从田间地头到农贸市场,再搭乘火车回家,60多次往返,和许多菜农成了朋友。今年9月19日,周开发携“菜农专列”摄影专题应邀参加第16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展;12月3日,“菜农专列”29幅作品在湖南的中国摄影展览馆·资兴展览中心展出并收藏,掀起观看热潮。

 

肖招容对此一无所知。但照片上的菜农生活百态,与她的经历一模一样。

 

无论是白石渡,还是太平里或者坳上的菜农,都喜欢去郴州市区卖菜。市区的小街小巷,买菜的市民多,还不太计较价钱。但是菜农一多起来就乱了,肖招容以前还怕城管,一不留神,菜篮子就被拎走。

 

现在不同的是,“城管态度倒是蛮好了”。尽管一些菜农还是改不了边走边卖的习惯,但城管们不是“逮”,而是“请”。年轻的城管员王鹏说,一定要先讲理,一次不行就两次,讲得多了,摆摊的买卖人也能分清是非好坏。

 

郴州火车站附近的几家菜市场,大多数摊位都不收取费用。为了让菜农愿意进入菜市场,城管员干脆帮忙挪,甚至帮忙把菜筐挑到摊位上去。“菜市场下雨淋不着,又不冷,还不收钱。有什么纠纷,管理员会来调解,卖得安心!”肖招容说。

 

在市区开出租车的司机吴作永,觉得这座城市“不错”。“这里靠近广东,气候比起其它地区要暖和得多。”他的父母都是近70岁的人,是太平里乡的菜农。父母坐“菜农专列”已经4年多,每次都是开开心心地回家。

 

吴作永在车载广播里,听过习近平总书记讲“半床被子”的故事,这个故事就发生在郴州汝城。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总书记深情讲述了一个故事: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红军女战士借宿村民徐解秀家。因为穷,当时床上只铺了稻草和破棉絮。临走时,红军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留下。

 

时间已过80多年。故事在湘南大地上传颂千里,也是每次碰到外地乘客时,吴作永都忍不住讲的本城故事。

 

白石渡的肖水发39岁,这个“鱼水情”的故事,他也很早就听人讲过,也多次向外来人说过。他承包了村里的水库,每年放养的几千条鱼给家里增收1万多元。

 

新年将至,鱼快卖完了。肖水发把亲戚朋友叫上,一起吃圆桌饭。鲜鱼就着从自家菜园里摘来的青菜,放到锅里炖。房里没有暖气,没有空调,但一屋子的热气腾腾。

 

 

图片来源:陈凯姿 摄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eyes_lin@126.com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2)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