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文化 > 海上记忆 > 文章详情
【知沪者也】始于四行大厦,终于四行仓库,不止有美食的黄河路
分享至:
 (12)
 (14)
 收藏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曹静 2016-12-12 11:53
摘要:这条755米的黄河路,始于四行大厦,又终于四行仓库。这仿佛是一个隐喻——这条马路既有最光鲜的“门面”,也有最坚实的抵御;既有上海滩最繁华最魅惑的一面,也看得到这座城市最普通的市民胼手胝足、辛勤劳作的身影。这样的黄河路,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和魅力所在。

从1964年到1984年,徐有威在黄河路度过了人生的最初20年。

 

如今,提及黄河路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美食街”,但徐有威十分确信,这条马路承载的内涵绝不是食物的味道和食客们的嘈杂。在他眼中,这条马路上既有上海滩最繁华最魅惑的一面,也看得到这座城市最普通的市民胼手胝足、辛勤劳作的身影。

 

 


家住承兴里


 

 

黄河九曲十八弯,黄河路却只有短短的755米——南起南京西路,北至南苏州路,十来分钟便能走完。

 

马路虽短,但历史并不短——1887年,由公共租界工部局越界修筑,取名东台路;1899年整体划入上海公共租界;1904年改称派克路(Park Road);1943年,汪伪政权接收租界,改名为黄河路,此后一直沿用至今。

 

早在1937年,徐有威的外祖父便举家迁入派克路承兴里——更确切点说,是逃难逃到了承兴里。

 

“八一三”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华界沦陷,人们纷纷逃入租界,外祖父正是这样从位于华界的南市老家逃到了承兴里。30余年后,外祖母时常向年幼的徐有威念叨这段辛酸家史,言语间毫不掩饰对日本人的恨意。

 

战火中荫庇了一家人的承兴里(现位于黄河路253、281弄),系旧式石库门建筑,建于1934年。一排排砖木结构的二层房屋,共123幢,建筑面积12154平方米,包含了9种风格样式。

 

外国开发商深谙中国人的居住习惯,承兴里每一栋石库门几乎都是传统江南民居的翻版:天井、前后客堂、前后厢房、亭子间和晒台; 但在结构上却有联排别墅式的布局,外观上有西式风格的雕花门楣。在寸土寸金的租界,为了容纳更多的住户,精明的房产商想方设法缩小了排与排之间的距离,令这中西结合的住宅,在保持居住相对舒适的同时,更加经济实惠。

 

起初,承兴里居住的多是苏浙一代来避难的上层家庭;但随着战事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城市平民涌入公共租界,本来的独门独户住进了两家、三家、四家……居住环境也越来越差,越来越“下只角”。

 

徐有威的外祖父育有4个女儿,全家人租住在20平方米的屋子里。女儿们纷纷出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幼的徐有威和表姐随外婆居住于此。

 

徐有威至今记得,当年的卫生间是公用的,厨房间是公用的,没有浴室。有时,几家合用的小天井里接根水管冲凉。或者,年过八旬的外婆颠着小脚颤颤巍巍来回端洗澡水。这样的情形一直延续到了1984年搬家离开为止。

 


黄河路上“好地方”


 

 

对徐有威来说,承兴里充满了市井气息,即便在夜晚和凌晨,夜色再浓也不能掩盖——一歇是在纺织厂当女工的隔壁邻舍收工下班了; 一歇是在对过菜场卖肉的爷叔早起开工了;一歇,远处又传来某位不肯下乡插队、整日在家游手好闲的青年苦闷的叫喊。

 

然而,每次有人问他家住哪里,回答“黄河路”时,却总能接收到对方艳羡的眼神——“哟,好地方。国际饭店!”

 

这让他有些无语,但又很难反驳。出承兴里,右拐,行至黄河路南京西路口,不过400多米,确实就是这幢鼎鼎大名的远东第一高楼。

 

国际饭店(Park Hotel)与承兴里同为1934年建成。与后者湮没于上海滩众多石库门建筑不同,这座由邬达克设计的建筑,甫一问世就引来世人的“仰视”——楼高83.8米,共24层,抬头仰望楼顶时,一不留神,帽子就会跌落,在南京路上翻上几个滚。

 

国际饭店外观很时尚——深褐色面砖,竖线条处理,顶部层层收进,立体感强烈,派头十足。自开业起,它就是上海滩数一数二的豪华饭店,绅士名流们的欢聚场所。

 

1935年,上海各界300余人在国际饭店二楼举行了盛大的茶话会,欢送梅兰芳出访;1936年2月,查理·卓别林来到上海,上海演艺界亦在这里为其接风洗尘。

 

1950年,上海市测绘部门以国际饭店楼顶旗杆中心作为上海的“零”号位置,国际饭店作为上海的“圆心”的地位从此确立。而同时,它还是上海的第一高度,这个纪录足足保持了50年。

 

而对少年徐有威而言,国际饭店在地理上很近,心理上却遥不可及。虽然听说过它的许多逸闻故事,无数次打门前走过,仍然不敢推门而入。

 

听说一位条件较好的同学常在国际饭店吃饭,一家人一顿饭6块钱,徐有威咋舌:这在当时相当于普通人月工资的四分之一啊。而家境普通的他,只能在一个晴好的天气,到国际饭店对面的人民公园,以这幢摩天大楼为背景拍一张照——像许多来上海游玩的外地游客一样,在这个地标建筑前留下到过上海的印记。

 


始于“四行”,终于“四行”


 

 

其实,家住黄河路,周围比国际饭店好吃好玩的地方有很多。

 

国际饭店西边的大光明电影院,同样出自邬达克的手笔,学校常组织在这里看样板戏。但在一个孩子的记忆里,建筑师独具匠心的设计,却不如影院里的冷气印象深刻。在一个连电风扇都很罕见的年代,一走进大光明,凉飕飕的空气从四面八方把人包裹住,真觉得说不出的“适意”。

 

沿着黄河路往北走,到凤阳路路口,又是一座坐西朝东的戏院,外观典雅,内部装饰华丽,这就是原名“卡尔登大戏院”的长江剧场。“卡尔登”资格比大光明还老——1922年就已建成,首映美国影片《卢宫秘史》。戏院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雷雨》和《日出》都在这里首演并轰动,外国话剧团也以在此地演出为荣。“卡尔登”见证了半部中国话剧史,却于上世纪90年代拆除,让徐有威惋惜不已。

 

与卡尔登大戏院相对的,是卡尔登公寓,后改名长江公寓。公寓每层楼面有25个套房,顶层有一个视野开阔的大阳台,内侧有一处套入式中央花园,但终究经不起岁月摧残,如今已十分老旧、逼仄了。听邻居们说,解放前有许多舞女交际花居住于此,晚上国际饭店跳舞,白天回到一条马路之隔的公寓睡觉。但让卡尔登公寓出名的,却是女作家张爱玲。上世纪50年代初,她在301室住过一年,随后便去国离乡,再未回过上海。

 

方圆百米内,还有经数度搬迁,最后又回到黄河路的功德林。徐有威的外婆高寿,每隔几年,外婆节衣缩食,也要在功德林请客做寿。

 

再往北走,是现已搬迁的黄河制药厂,当年也是制药界赫赫有名的民族企业。因产品以中成药为主,故而永远散发着浓浓的中草药味,令路过的人避之不及。

 

继续往北,便是余庆里、承兴里等一片石库门居民区;及至苏州河畔,马路戛然而止,一抬头,河对岸正是淞沪会战时谢晋元率部死守的四行仓库。

 

“小时候我们哪知道这黑黢黢的房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四行仓库啊!”徐有威感慨。

 

上世纪八十年代,徐有威就读复旦历史系,开始用不一样的眼光打量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他恍然发现,这条再熟悉不过的马路,其实与中国近代金融史上著名的“四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行,是大陆、金城、中南、盐业四家银行的统称。“四行”为联合经营体,华资商业银行的翘楚。1930年,四行储蓄会花费45万两白银,购进派克路正对跑马厅的一块地皮,建造四行大厦。原本准备建成公寓,后来追加投资——这就是后来的国际饭店。

 

也是在同一时期,1931年,四行储蓄会耗资82万于苏州河北岸自建仓库,存放客户给银行的抵押物品,包括牛羊皮、大豆、米和白面等。这幢闸北地区最高大的6层建筑,后来成为淞沪保卫战中最著名的防御工事;仓库里的物品,也成为战役中的重要补给。

 

这条755米的黄河路,始于四行大厦,又终于四行仓库。这仿佛是一个隐喻——这条马路既有最光鲜的“门面”,也有最坚实的抵御;既有上海滩最繁华最魅惑的一面,也看得到这座城市最普通的市民胼手胝足、辛勤劳作的身影。

 

这样的黄河路,正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和魅力所在。

  


徐有威,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导。

 

本文编辑:沈轶伦,邮箱:shenyl032@jfdaily.com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文章
评论(14)
我也说两句
×
发表
最新评论
快来抢沙发吧~ 加载更多… 已显示全部内容
上海辟谣平台
上海2021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
上海市政府服务企业官方平台
上海对口援疆20年
举报中心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关注我们
客户端下载